柯达黄了 富士长青

李娟2012-02-20 07:38

经济观察报 记者 李娟 申请破产保护后的柯达选择了“断臂疗伤”。

近日,柯达公司宣布从2012年上半年开始将逐渐停止生产数码相机、便携摄像机以及数字相框在内的各种产品。终止这些业务可为柯达每年节省超过1亿美元的运营费用。对于眼下急于“寻粮”的柯达而言,这不啻雪中送炭。

几乎在同时,富士胶片则发布了其重量级单电相机X Pro 1及一系列新品,并透露正考虑投资陷入财务丑闻的传统光学公司奥林巴斯,借此扩大光学业务。

最新数据显示,即使在经历了糟糕的2011年后,富士的市值依旧高达126亿美元,与此对应,柯达的市值则已不超过3亿美元。

柯达与富士,作为胶片时代的一对老冤家,它们曾经主宰着全球影像市场。进入数码时代后,他们均遭受来自数字影像的冲击,亦一起目睹了传统胶卷业务的过气,开始艰难的转型。然而10余年后,这对曾经的难兄难弟却各自走出了几近相反的轨迹。

掩耳盗铃VS积极备战

柯达并不缺少技术储备和创新。从1900年到1999年,柯达的工程师们共获得了19576项专利,甚至在2012年申请破产保护时还可寄望出售专利求生;柯达也并非不懂潮流,1975年,柯达公司研发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数码相机。“哪怕给柯达擦地板,我也觉得骄傲。”柯达的一位员工说,而诸如此类来自员工的褒扬甚多。

那是什么阻碍柯达作出改变?MarketWatch专栏作家德沃拉克撰文认为,关键就在于柯达的管理者们一直未能摆脱刀片刀架销售的思维——当初的Brownie相机之所以推出,关键的动机并不是让大家更好地拍照,而是为了卖它们的胶卷。

固有思维直接导致了柯达战略定位的偏差。由于担心最大利润来源胶卷销量受到影响,柯达一直未敢大力发展数字业务;柯达拥有一大堆先进的数字成像技术,但因缺乏有远见的战略指导,一直没能将其转化成可持续的商业模式,真正市场化。

柯达也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2000年到2003年,柯达胶片利润下滑了70%。2003年底,柯达宣布停止投资胶片业务,并开始寻找转型之路。此时环视四周,数码领域已是佳能、尼康、富士们的天下,作为数码相机发明者的柯达竟无从插足。

相比之下,富士在数字化道路上则要坚决得多。

“数码化的浪潮在上世纪80年代就到了,那时候虽然还没有波及到民用的产品,但这种技术已经影响到B2B产品的领域,比如医疗、印刷。从那时起,我们意识到数码技术可能会对今后带来影响。”在接受本报采访时,富士胶片(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副总裁徐瑞馥回忆。

“在民用上我们努力研究数码相机,开发CCD这些核心的元器件;在B2B产品上,我们把计算机CTP的技术应用在产品上;在医疗方面,我们研究开发出富士计算机放射诊断设备,让医疗影像也实现数码化。”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