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斌/文 走过真实的孟买贫民窟,有点说不清它是这个城市“耻辱”还是“光环”。
坦率地说,这里的居所大多数不能称之为房子,那是暗天无日的窝棚,人均居住面积只有2-3平米;好一点的从正前方看是个小店面,经营着各种营生。我不知道他们住在哪里,也许在店面的后边。
苍蝇乱飞,老鼠乱串,各种传染病频发。我看到无数打工者(很多是童工和低种姓者),他们把各种各样的废塑料、废电脑、废瓶子、废罐头、废纸箱一一加以分拣,重新处理。这些人没有手套、口罩等最起码的劳动保护,连焚化废锡铁皮的炉前工也不戴口罩和眼镜。
Ravi Sathe告诉我说:“孟买生活在这样的贫民窟里的人大概是一半一半。”查到的另一个官方数字是,印度最大城市孟买1600万城市居民中有超过62%“贫民窟”居民。
在崛起的印度,孟买堪称“中国的上海”,汪洋般的陋宅何以形成?政府为何就这样的允许“家丑外扬”?
这与印度的城市化和土地政策相关。
印度品质最好的房地产开发公司的Chirag Savia介绍:在印度,法律规定人们享有完全的迁徙自由权。在国土范围内,无论你出身哪里,都可以迁徙到任何地方生活。而印度实行的是土地私有制,印度公民在无主的土地上居住 10年,脚下的这块土地就会划归居住者所有。
“像孟买这样的大城市,只有 30%多的土地是属于政府的。” Ravi Sathe说:“中小型城市大概只有20%。”
1967年开始,印度的农民,尤其是孟买等大城市周围的人民开始到城市寻找工作和生存机会。许多不属于私人仅属于国家的土地,都成了穷人们争先占领的“风水宝地”,贫民窟随之成型。
资料显示,随着印度迅猛的城市化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入大城市。截至2011年,印度共有9000多万人口聚集在贫民窟,与20年前相比人口翻了一番。
各个联邦政府为了在竞选中得到这些人的选票,也常常会许诺保障这些人的利益。每个城市都出奇招来给贫民以福利,最常见的就是给这些居民补贴水电费。
随着土地价格的迅速上扬,出现了一个矛盾的现象:生活在贫民窟的这些人,他们是真的穷,可如果有人买他们的土地,又不是我们想像的那么穷。
Ravi Sathe说:“一个社区内,如果70-80%的居民同意拆迁,那么这块儿土地就可以卖给政府或者私人。”
现在很多人还不愿意做这种改变,原因有两个:第一,孟买的基础建设和公共交通还很差,如果搬到很远的地方去,这些人宁愿在市区离工作地点近一些;另一方面,有个小店面的居民更不愿意搬,因为拆迁意味着他们丢失了工作。
“所以想要来孟买投资房地产的人们,如何得到土地是最大的一个问题。” Ravi Sathe。
从Chirag Savia口中我们得知,在这里开放房地产似乎也没有在中国那样的暴利,他说:“这个行业的平均利润大概是50%,但是这是在自己有地或者几年前已经买地的情况下。如果没有自己的土地,利润可能在30%左右,或者更少一些。”
政府的“不作为”也许是这个城市一半面积还像垃圾场一样的另一个原因, 1995年印度曾政府制定了一个计划,五年内要改造孟买90万户贫民窟“住房”,但到2010年真正完成的数量小的可怜。
走过这里,我不得不说这是一种让人“触目惊心”的生存状态。但是,自然法则弱肉强食的冷酷之下还有这种不经意的慈悲,贫弱者由此生生不息,广阔天地间尚有一席之地,不至于被赶尽杀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