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钊 孙威威 制作报道 本期橙色视点让我们来关注华北地区前几日灰霾的天气。12月4日,许多人都在抱怨糟糕的空气给自己带来身体的不适。与此同时,美国驻华大使馆的PM2.5检测设备检测到的空气污染指数达到522,甚至超过了500的极限值。美国大使馆称,这一天北京的空气“糟糕透顶”。
就在美国使馆PM2.5检测浓度爆表后的第二天,北京遭遇了严重的雾霾天气,数百架班机无法起降。网友问到“北京什么时候变成了雾都?”许多人也对此表示无奈。甚至有媒体打趣道“喝西北风,也能中毒”。
那么到底为何北京以及华北近期的空气质量如此之差呢?我们请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贺克斌来为大家作出解答。
同期声: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贺克斌
事实上,在美国使馆PM2.5指数爆表的同时,北京市官方发布的数据却是“轻度污染”。而这已经不是美国使馆与官方数据第一次打架了。
10月23日早8点,美国使馆检测PM2.5细颗粒物浓度为407,空气质量为有毒害。但是来自北京环保局官方口径的的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同样是“轻度污染”。10月31日,北京市环保局公布的空气污染指数为132,而美国大使馆监测站发布的指数为307,其差值接近两倍。
要搞清楚官方数据为何与美国驻华使馆的检测数据打架,我们还需要先了解两个概念。所谓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被称为可入肺颗粒物;而PM10则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10微米的颗粒物,也被称为可吸入颗粒物。PM10虽然是可吸入颗粒物,但是由于颗粒较大,经过呼吸道的过滤,很难进入肺部;而PM2.5由于颗粒微小,肉眼无法看见,而且可以进入肺部,所以对人体而言,危害很大。
简单的来说,PM10的典型特征是沙尘暴,而PM2.5则主要是出现雾霾天气。
在搞清楚这个概念之后,我们再来听听专家是如何解释美国使馆与北京市官方数据的差异的。
同期声: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贺克斌
在经过连日的雾霾天气之后,媒体与公众对于PM2.5的呼声越来越高。恰巧在12月5日,《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次公开征求意见截止。这次的公开征求意见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去年,沿用了15年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发布修订征求意见稿,但对于PM2.5,环保部仅设立了参考限值,并未将其纳入强制性限制指标。
而本次公开征求意见,大家普遍赞成将PM2.5作为一般评价项目纳入标准。但是,在征求意见稿中,新标准实施的最后限期拟为2016年,这也引发了公众的质疑。这究竟是为何呢?我们请贺克斌来为我们解答其中原委。
同期声: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贺克斌
既然标准与体系正在制定,这也让我们看到了希望。目前民众所能做的也许只有等待,我们希望在漫长的等待之后,能迎来在更多在蓝天下微笑的日子。但是,也请政府牢记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因为雾霾天气考验的不仅是国民的呼吸系统,也同样考量着政府有关部门的态度。好,以上就是本期的橙色视点,感谢您的收看,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