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 首页频道 > 记者空间 >
扰乱办公秩序
导语:一位学生家长事后告诉我说,虽然没有什么暴力冲突,甚至有的警察态度挺好,但事后什么时候回想起来,都很不舒服,尤其在一对一面对警察那一刻,还是有点小崩溃,“对我们这些普通的妈妈来说,是一种创伤。”

记者 刘金松 从劲松派出所出来时,已是晚上11:30。因到教育部门口“上访”而被派出所带走的九个人中,我是最后一个被放出来的。

11月16日下午,以前采访过的一个学生家长打电话,说明天准备去教育部咨询随迁子女就地高考报名问题,有几个非京籍的高三学生家长也会过去。新一年的高考报名将在12月份开始,我想了解一下这些高三家长将如面应对。

第二天早早就往教育部赶,由于下雨路上堵车,到地方时已是9:20,比昨天说的时间晚了20分钟。在教育部传达室外,已有几个家长在等待,与此前采访过的家长打了招呼。几个“教育公平志愿者”正在里面和工作人员沟通,希望能有相关工作人员,接见一下家长代表。

其实这些“教育公平志愿者”也都是学生家长,有的是孩子在一个学校,有的是遇到了诸如择校之类的共同问题,在解决孩子上学遇到的各种难题过程中相互熟识。从去年他们开始呼吁解决“随迁子女就地高考”,并在每个月的最后一个周四坚持到教育部递交相关建议,目前已有超过5万人签名支持他们。

传达室内,一名穿黑色制服的警察正在劝说“教育公平志愿者”和学生家长,希望大家到教育部信访接待室去反映问题,不要聚集在教育部门口。从交流情况来看,负责值勤的警察和他们也都成了熟人,双方虽有分歧,但态度都比较平和。

一番沟通后,值勤的警察告诉这些家长们说,“相关负责人已联系好了,在后面的信访接待室等着”。并催促家长说,赶紧去,领导工作都很忙。

信访接待室并不好找,要穿过旁边的医院,转几个弯才能找到那个接待信访者的小院。如果不是来过多次“教育公平志愿者”带路,还真得费一番功夫。把信访接待室放在一个这么隐蔽的地方,实在不是一个“以民为本”的选择,能到部委上访,本就有诸多委屈,再设置一个这么隐蔽的地方来折腾人家,岂不更是火上浇油。

不过,对教育部而言,信访室隐蔽的一大好处就是“家丑不用外扬”,一旦上访者有过激行为,随便在那个角落里闹腾,也不会有太多人关注。

过来之后才发现,并没有什么联系好的相关负责人在等他们。依然是以往的流程和面孔,登记之后就是等,直到上午11点也没任何结果。于是家长们准备继续到传达室去交涉。

和刚来时相比,教育部门口又多了二十多个警察,几辆警车也停在路两边严阵以待。在交涉的过程中,孩子正在读高三的汪女士突然面向教育部下跪,这个意外的举动一下子让气氛紧张起来。当我拿着手机准备拍照发微博时,两名警察已经急速上前把她架起。

也许是这次拍照让警察注意到了我。一个操山西口音的胖子警察走过来问,“你,干什么的?”

“我是学生家长,来咨询一下高考的事。”

“你孩子今年高考?”胖子警察用怀疑的目光看着我。我忽然意识到这个借口编的不好。

“我还没孩子。”

“把身份证拿出来。”

在查完之后,这个胖子警察无论如何不愿意把身份证还给我。几个家长也上来和他理论。正在僵持时,旁边一个警察头目在接过一通电话后,发话说,“上面让抓人。”

胖子警察立马来了精神,指着我说,“你,上车,跟我去趟派出所。”旁边的警察也开始抓壮丁式的架住附近的学生家长就往车上推。一位穿红色衣服的女家长在推搡中,还差一点被推倒。

其实,警察们高估了这些家长的反抗,他们只是想争取属于自己的权利,没有想让自己的生活而因此变得更坏,他们更不想和警察冲突。那位穿红衣服的家长,在警察停止拉扯后,自己上了车。“燕尾蝶”一直在拍照发微博,也被警察拉到了车上。他们把“风雨彩虹”也抓了上来,我倒是觉得很奇怪,她和那个穿红衣服的家长一样,属于比较安静、平和的,也许抓谁并不重要,只是凑够一定的人数罢了。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相关产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