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伟勋 受制于不断升高的运营成本,中国已有不少高科技企业将物资采购地点转向国外。市场研究和咨询机构IDC于11月10日发布的2011年《亚太高科技行业供应链变革》研究报告显示,目前92%的受访中国企业在国内进行采购,而预计三至五年后在中国实施采购的受访企业比例下降至80%,选择在亚太其他地区及美欧进行采购的企业比例则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这项由UPS发起,IDC Manufacturing Insights执行的调查研究项目于今年6月和7月进行,共有248家亚洲高科技企业参与。据UPS亚太区市场部副总裁郭若谷(Chris Grubb)介绍,这项年度调查旨在观察市场变化,研究如何更好地支持客户在瞬息万变的全球市场上优化供应链、打造竞争优势。
上述调查显示,在中国运作成本的不断增加下,已有不少公司开始向其他国家寻找可替代的货源地,尤其是在成熟的亚洲国家和地区(如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香港)和新兴的亚太国家(如菲律宾、越南)。受访的中国高科技企业中,目前没有企业在成熟的亚太国家采购,但未来三至五年后的比例提高到18%,在新兴的亚太国家进行采购的受访中国企业比例,也从目前的0%提高到8%。
IDC Manufacturing Insights亚太区高级研究经理李颜开博士表示,中国高科技企业拟向新兴和成熟亚太区转移采购的产品,主要是一些附加值较高的产品,因为国外生产这些产品的成本相对较低。他认为,由于国内有较为成熟的供应链,中国高科技企业大部分的产品采购,仍会在中国国内进行。
从亚太区受访企业的整体情况看,也出现了采购地点向新兴和成熟亚太国家以及印度转移的趋向,不过中国和日本仍然是大多数高科技公司的主要供应采购地。另一个可预见的趋势是,更多企业开始考虑将采购地点向中国大陆的三、四线城市转移。
据分析,中国运营成本的提高,是部分高科技企业转移采购地点的重要原因。过去十余年中,中国的人力成本年均增长达到10%左右,传统意义上的中国人力资源成本优势已经不再明显。包括高科技企业在内的很多公司,已开始通过转移采购地点、生产基地等方式降低成本,或者通过开发新产品、打造自主品牌等途径提升价值链。
IDC的研究报告显示,中国成本越来越昂贵的同时,泰国和马来西亚的成本水平却越来越有竞争力。这些国家的“劳务转移”增长迅速,因为制造商们不断努力进一步削减成本来保持竞争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