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戈/文 最近流行一个词语叫“精神体”。如你所知,这年头,但凡叫“某某体”,那么“某某”必将沦为被刻薄的舆论群嘲乃至千刀万剐的对象。赵丽华之于“梨花体”,车延高之于“羊羔体”,都是前车之鉴。这次被痛打的落水狗,名曰“北京精神”,内容共计八字:爱国、创新、包容、厚德。据报道,这八个字大有来头,经过了18个月的提炼,近300万民众的票选,才在11月2日,由北京市正式发布。
绑架时间与民意,从来都是形象工程的一步臭棋。“北京精神”含金量过低,反而是对这18个月的时光与近300万民意的巨大侮辱。所谓爱国、创新、包容、厚德,听起来更像大学校训,譬如我的母校西南政法大学校训曰“博学、笃行、厚德、重法”,近邻西北政法大学校训曰“严谨、求实、文明、公正”。校训的力度,还抵不上戏说大学的段子呢:你在重庆,说起西南政法,几人知校训?几人不知“西政的汉子”?至于西北政法,“宪法顶个球”一说的杀伤力,远胜于空洞的校训。
既然“北京精神”沦为校训之流,完全不能呈现北京的风采与气魄,那就活该落得公众的讥嘲与戏仿。藉微博之力,“精神体”应运而生,多以八字、四字为句式,一字一杀,由此演义了一场大话话语的全民狂欢。两三天里,“精神体”之微博已经超过了12万条。这里且举我以为十分精彩的数例:
天津精神:煎饼、果子、多放、香菜;
济南精神:大明、湖畔、雨荷、等朕;
都市精神:限制、污染、高价、拥挤;
股市精神:买进、下跌、套牢、割肉;
安妮宝贝精神:酱油、拌饭、一碗、足矣;
后现代精神:撕裂、破碎、镜像、漂移;
微博精神:发布、转载、评论、删除;
领导精神:吃、喝、嫖、赌;
淘宝精神:亲、包、邮、哦!
……
省略号背后,是一个不能省略的问题:“精神体”,以及此前的“梨花体”、“羊羔体”、“凡客体”等,为什么能流行起来,成就一场举国参与的话语狂欢?这种狂欢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
且容我说远一点。近来我常常劝说老友们上微博,有一位大学教授却满怀疑虑,一脸忧色,在他看来,微博就像一张价值过滤网,将庄严、厚重的原料都过滤掉了,只留下轻逸、戏谑的杂质。故他拒绝微博,不愿与世沉浮,宁为旁观者,不做弄潮儿。
我十分理解他的精神姿态,只怕,这种冷眼红尘,难以深入现时代的真切面容。他对微博等新生物的偏见,必将遮蔽他悲愤的眼目。140字的限制,并未使微博轻逸化,被局限的是表达方式,而非所欲表达的观念和价值:140字可以释放对自由与民主的狂热追逐,犹如140万字却可能沦为对极权主义的顶礼膜拜。而且,即便将微博与“轻”画上等号,“轻”就错了吗?那些庄重、宏大的事物就一定能够引领我们的灵魂飞升吗?
回头再说依托于微博而风靡一时的“精神体”,批评者认为它解构了“北京精神”的庄严感,生产了毫无营养价值的文化快餐。更进一步,这也构成了对大话话语、喜剧精神的批评:它们只重解构,不知建构,它们摧毁了话语极权主义,同时颠覆了我们信仰的根基。对此,不妨做一道选择题:在官方发布的“北京精神”与网络自产的“精神体”之间,你选哪一个?至少在我看来,“爱国、创新、包容、厚德”所表达的“北京精神”,华而不实,言之无物,与北京人有什么关系,反倒是“精神体”更能切中我们对北京的温暖想象:“北京精神:烤鸭、豆汁,焦圈、卤煮。”
“精神体”不仅是解构,它将被禁锢的生活真相从那些宏大而虚伪的标语、口号之下拯救出来,还原了一座城市的绚烂与平淡,美丽与哀愁,以及我们和它的爱与恨、生与死——这何尝不是一种建构呢?同样,以反讽、戏仿为工具的大话话语、喜剧精神,令你笑出眼泪的同时,悄然祛除了从你少年之时就被意识形态教育灌输在头脑之中的政治病毒,并为自由种子的萌芽拓开了一块精神荒地。
这是一个狂欢时代,“精神体”是狂欢的话语,微博是狂欢的利器,它们如金风玉露,一朝相逢,便风云突起。对此,你是接受,还是拒绝,是弃“精神体”为不可回收的垃圾,还是“放下权柄,上微博”?然而,不管你怎么抉择,狂欢已经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