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 评论 > 社论 >
雾霾没有真相
导语:那些公布的指数终究不是用以表示北京的空气质量,而是宣示某种虽有问题,但正在不断改善的“明天会更好”的态势。

经济观察报 评论员 田鹏 每到秋冬转换之际,北京常有雾霾天气。从高处望去,整座城市都泡在浓重的灰色里,混沌一片,让人生出绝望。这雾虽已熟悉,但其中有什么?有多少?却也被浓雾所掩盖。

数据来源不是没有,但支离破碎,彼此矛盾,不仅不能抚平因无法看见而产生的揣测和焦虑,还再一次将旧话题带进了公众关注和讨论的激流中。

发布北京空气质量数据的原因,美国大使馆的网站说得很明白,“目的是为了给美国驻京外交人员提供健康方面的资讯”。这本无可厚非,美国大使馆本就没有义务为中国纳税人提供空气质量信息服务。至于这些数据获得了几乎是一边倒的信任,并被公众和媒体用来作为诘问北京市相关部门的依据,就只能从中国方面找原因了。北京市环保局耗费多于美使馆数倍的人力物力得出的数据,却得不到信任,简直要让人同情了。

北京市环保局掌握数据却不公布,刻意粗略和模糊,其目的只不过是利用似是而非的专业术语蒙蔽北京空气的真实状况而已。问题先出在取多个监测点,不同时间段平均值这一计算方法上。北京偌大一座城市,不同区域的空气质量当然不同。发布数据本应尽量精细。北京市环保局的空气质量监测设备进口自美国,数据输出间隔以分钟计,却采用分散在北京城区和各郊县的多个监测点24小时平均值的公布方式。然后,在检测上,北京又与美使馆不同。环保局的监测仪器当然有检测PM2.5能力,连PM1也能检测。也有将数据提供给院校的研究机构,合作研究PM2.5对健康的影响。但就是不公布给社会公众。

问题的最关键处在于对空气质量的评价标准,标准定得合理,强制地方政府达到,自然就能推进空气质量的改善;标准定得低,每年中绝大多数天气达标,而居民的感受却完全不同。

例如,“大势所趋”的PM2.5标准最重要处在于其对空气质量进行更精确的控制,其真正含义在于对“对人体健康影响最大颗粒物”在空气中的含量定出明确合理的限制指标,以推进各地政府改善空气质量,保护公众健康。问题是,标准定在怎样的范围内才合理?

标准定在何种水平上,不是技术问题,而是评判标准问题,为何北京的标准既低于美国又低于香港?这当然不能用一句“中国人命贱”的玩世不恭带过。空气质量短时间内恐怕难以取得大的改善。北京的空气污染已是积重难返,而且京津冀地区的污染已然连成一片,如不像奥运之前那样做巨大的动员,付出不可能长期承受的经济代价,仅北京也已经无法扭转全局。制定标准也要依据当前的实际,要让地方政府“跳一跳够得着”,如果标准定得过高,“跳死了也够不着”,地方政府别无选择,要么作假,要么“不做了”,标准也就形同虚设。

如果标准上暂时无法达至国际水平,至少应该让公众知道真实情况,及时做出逃离北京或移民国外的决定。可实际情况是,北京的空气质量恶劣到在北京工作的外国人要特别领取空气污染补贴,以补偿其健康等方面受到的损害。而北京的居民,亦可推及中国其他地区的居民,却一直生活在空气严重污染的环境中,连自己究竟可能遭受怎样的健康风险都无法得知。

那些公布的指数终究不是用以表示北京的空气质量,而是宣示某种虽有问题,但正在不断改善的“明天会更好”的态势。这已经成为了从地方到中央的各级政府部门描述当前社会状况和问题的标准模板。但美使馆每小时发布的短短信息,就足以消解这种努力。

我们被束缚在这沉重的雾霾中,不知道真相;不知道出路在哪里;不知道可以做些什么改善自己生活的环境。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相关产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