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麦隆注定唯保罗·比亚马首是瞻
2011-10-17 10:22 来源: 作者: 段琳娜 编辑:
导语:未来7年,喀麦隆还将在保罗·比亚的带领下,朝着2035年成为经济新兴国家的方向迈进。观者唯有拭目以待。

段琳娜/文 这个月9日开始,中部非洲国家喀麦隆展开了为期两周的总统大选。保罗·比亚于总统宝座上五次蝉联、稳稳坐了29年之后,在78岁的高龄投入到新一轮的总统竞选。在非洲政坛波谲云诡的2011年,埃及总统穆巴拉克执政24年被迫下台卧床受审、利比亚总统卡扎菲掌权42年仍难免不知所终的新背景下,喀麦隆的选举能否平稳过渡?老总统保罗·比亚这棵“常青树”还会不会在接下来的7年继续执掌帅印?

尽管每每喀麦隆总统出现在公众视野中时,镁光灯更多地投射在其夫人尚塔尔·比亚身上,全因她熔岩喷发一样的爆炸式发型、绚烂不羁的笑容等特立独行的风格。这使得这位第一夫人的知名度并不亚于法国第一夫人布吕尼。而更多时候,镜头下,“配角”保罗·比亚总是温文尔雅,宽容大度。不过,在统领全国方面,他绝对是一个不动声色的“狠角色”。而之所以认为他必将赢得2011年总统大选,主要基于以下几点原因:

保罗·比亚1982年接替阿希乔登上总统宝座时,稳妥地维持了原有政府体系里各股政治力量间的平衡。虽然出身喀麦隆南部,但直到现在,来自北方三省的政治力量仍如30年前一样占据了政府重要职位,同时,他很好地代表了南方三省的利益,于是在争取了“经济首都”杜阿拉、政治首都雅温得以及北方三省全力力挺的情况下,选举结果难出其右。

其二,在大多数喀麦隆老百姓心中,暂时还没有一个政治人物能够在影响力上与保罗·比亚抗衡。喀麦隆和其他非洲国家相比,有其独特之处。全国近2000万人口中,英语区和法语区的老百姓虽然相对独立地享受各自的语言文化、媒体舆论,但相安无事爱好和平,他们对保罗·比亚长期执政以来维系的外部和平环境非常珍视,对这一政绩相当认同。同时,颇受民众赞许的是,喀麦隆真正意义上的多党制始于保罗·比亚时代。1990年,喀麦隆开始实行多党制,在两年后的多党立法选举和总统选举中,保罗·比亚第三次蝉联总统一职,组成了以执政党“喀麦隆人民民主联盟”为主体的五党联合政府。这无疑成为其可圈可点的标志性事件,也是加分点。本次2011年总统选举吸引了国内750余万以及海外2.5万直接选民,而他们可选择的23位总统候选人分别来自23个不同政党,由于反对党派力量过于分散,其余人选很难对保罗·比亚形成实质的威胁。

其三,保罗·比亚在位29年,较好地维护了喀麦隆与其他大国的友好默契。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到喀麦隆1960年独立建国前,法国、英国长期托管喀麦隆,其深远影响以至在喀麦隆独立后直到现今,在当地的外国私人资本仍旧以法国为主。法国也是喀麦隆排在首位的外贸往来国。不过,随着在当地的一些大工程中逐渐见到中国公司的身影,法国公司免不了受到一些影响。今年7月,保罗·比亚率团对中国进行了为期3天的访问,在对中喀关系进行充分肯定的同时,此行也被视为争取中国支持其继任的明显动作。不过,争取法国的支持是势在必行,为了表达对法国的充分尊重,在结束对华访问后的第二周,保罗·比亚奔赴法国。

2011年喀麦隆总统大选的结果10月24日即将公布,不过结果并没有太多悬念。未来7年,喀麦隆还将在保罗·比亚的带领下,朝着2035年成为经济新兴国家的方向迈进。观者唯有拭目以待。

相关产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