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芳 刘钊 孙威威 实习记者 李思颖 又到了膏满蟹肥的金秋时节,阳澄湖大闸蟹也成为时下最应季的美食。但是就在大家都在享受大闸蟹的时候,阳澄湖镇政府却因为阳澄湖大闸蟹迟迟无法上市而发愁。
主持人:阳澄湖IPO迟迟无法实现一定程度上由于大湖股份跟镇政府有分歧,那么能不能请您具体介绍一下其中的情况呢?
王芳:阳澄湖镇政府刚开始成立了一个集团公司,这个集团公司是阳澄湖大闸蟹这个商标的持有人,公司也是属于镇政府的。
后来镇政府是为了圈钱或者做大当地的品牌、做出一个龙头企业的目的也好,成立了一个股份公司。而大湖股份是在这之后进入的。进入之后,大湖股份给镇政府的保证是让股份公司在三年之内能够上市,但一直没能够实现。
没有上市的原因,一方面是政府占股份的40%,而那边(大湖股份)占60%,所以主导权是在大湖股份那边。大湖股份做出上市保证后,政府希望公司能够按照政府的经营理念继续发展下去并且能够上市,这将是最好的结果。但是最后政府没能达成自己的心愿。
首先,公司没能上市;其次,公司经营理念的方向也朝着大湖股份那一边去了。特别是在公司非常重要的销售体系中,将大湖的人调入,将本地人调出。
这样的矛盾积累之后,政府当然很失望。所以现在的结果就是,公司没能够上市,公司的销售业绩也没有之前做得好。
政府希望今年能够跟大湖股份进行谈判,谈判的结果可能有两个,一个是大湖股份独立出去,将手中的股份出售给政府后成立新的品牌;另一个结果是,政府重新做一个品牌。镇政府现在已经有这个趋势了,它有了一颗新的棋子,就是新成立的农业产业园,然后把之前的集团公司、特种水产养殖公司以及一些别的公司打包进来。
主持人:就是把这些东西全都打包上市?
王芳:对。一开始当然选择股份公司,那是最好的一个壳。但是没有如意,所以镇政府这边也会有自己的打算。
主持人:您文章中也写到了,刚开始在注资的时候并不是直接以大湖的身份来注资的,而是以它的子公司来注资。中间又发生了人员上的去本地化等等的问题,那么在人员派系上是否会有一定的争斗呢?
王芳:这个肯定会有的。任何一个公司碰到这样的情况都会有。
我们来数一下:一开始大湖股份的资金进来的时候,是大湖股份的子公司泓鑫,泓鑫公司进来买了大概百分之六十的股份。泓鑫的董事长罗祖和跟大湖股份的董事长罗祖亮,两个人是兄弟关系。鸿鑫股份经过这几年的调整之后,现在股份公司中,大湖股份占大概20%的股份,泓鑫占40%的股份,这样的话,大湖的派系和泓鑫的派系就形成了两股力量。
然后大湖股份还有一个新的继任者出来,就是罗祖亮的儿子。罗祖亮的儿子在美国MBA学成后回来,罗祖亮希望能把这个股份公司作为儿子练手的一个平台,让儿子来做。他的儿子被安排进来后也会带着自己的人,那么光罗氏就有个三股力量。还要再加上来自政府和集团公司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