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树斌案
聂树斌案已经成为检验中国刑事司法进步的一块试金石。对于民众和具体的受害人来说,他们期待的进步不仅停留在法条的变化,更在于一案一正义的达成。
——《东方早报》
如今的聂案洗冤,缺的并不是方法,而是改错纠偏、追求司法公义的决心。无论如何,时间都不能淡化正义与公道,我们期待一场司法纠偏的正义,哪怕它是迟来的。
——《重庆时报》
聂树斌案已经被刻骨铭心地钉在了我国司法历史的耻辱柱上,这个耻辱不会因回避而不见,更不会因回避而被淡忘,改写耻辱的唯一方法就是正视耻辱,还真相一个公道,还当事人一份正义。一天不把聂树斌案从耻辱柱上解脱出来,我国司法就注定还要背负着沉重的历史负担。
——《南方日报》
冤情要靠真凶的出现才能昭雪,这本来就是法律的悲哀;如果真凶出现了还不能昭雪,那无异于埋葬法律的尊严。毫无疑问,聂树斌案正在检验中国法治的成色。
——《珠江晚报》
在这些人身上,可以看到对法治的强烈热情和执著追求。他们不是为自己的私事而奔走呼吁,他们是在与破坏法律秩序和阻碍法治进程的行为进行斗争,是为提高中国法治水平的公共目标而行动。
——《中国青年报》
涉事的司法部门究竟应该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一起可能性极大的错杀,沉默可能是对付舆情的最好的办法,然而社会秩序与司法正义维系的信心,又怎能止步于众口汹汹之前。
——《南方都市报》
巡视组20天花80万
爱民算是一种情怀,但被爱的民决定不了官员的升降,这就决定了爱民缺乏制度基础。相反,如果把巡视的大员搞掂了,升迁重用自在其中,则官员言行不一是注定了的。
——《中国青年报》
不管巡视组此去“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自身廉政勤政情况”的监督职责多么必要,在公款消费进入公众视野并受到质疑后,巡视组都必须首先自证清白与清廉。
——《京华时报》
无论如何,只能以民生视角来审视这种公务接待。否则,《爱民十戒书》最多只能是地方政要的一个纸面上的书法作品,而难以真正印入公仆那颗本该“服务公众”而非“谄媚巡视”之心。
——《华西都市报》
建立巡视制度的意义本在于通过监督,填补“一把手”监督普遍薄弱的弊端。假如巡视本身不清白,那么,又将如何匡扶正义、监督基层?
——《重庆时报》
秭归县以一个可笑的回应,进行了一场拙劣的危机公关,而自始至终都印证着“天价巡视”之可疑。此事将以何种方式收场不得而知,但目前至少给巡视制度发出了沉重的警示。
——《齐鲁晚报》
此一丑闻将如何结局?我们真的不知道。这一干人等会受到纪检部门、司法部门的追究吗?我们很期待这样的结果,但我们对纪检、司法能否依法办事,又分明缺少信心。
——《青年时报》
地沟油问题
回溯地沟油问题的前后起伏过程,从公众和官员、专家对地沟油威胁的几乎截然相反的解读中,也似乎可以看出,两类群体仿佛生活在不同的地域。正视这一点,也许才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关键。
——《南方都市报》
在打击地沟油的战役中,我们应当既有鲧的法子—堵,对其流回餐桌的各种渠道和方式严防死守,也有大禹的法子—疏,促成其再生涅槃、变废为宝。
——《时代周报》
越狱案
个让人忧心的问题是,在这短短的时间内,发生了这么多起脱逃、越狱事件,这还只是媒体披露出来的,没有披露出来还不知有多少,这让我们对公众安全感到忧虑。
——《》
信息时代,捂盖子只会捂出谣言和恐慌,让事件处理方深陷舆情漩涡而更加“焦头烂额”;及时公开信息,才是避免舆论无据猜想、杜绝恐慌私下蔓延、借助大众智慧化解危机的最佳路径。
——《京华时报》
既然“深州越狱事件”已成为公共事件,更高层面的管理部门,便不能总是处于失语状态。唯有及时出面,对这起越狱事件进行深入调查,让各种信息尽早公开,让失职者受到严惩,才能有效避免类似事件的屡屡发生。
——《华西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