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隽/文 海底捞早就不是一家火锅店了,它成了一种状态的代名词。
你一定见识过以下几类帖子,它们在各大论坛此起彼伏,连绵不绝,这段时间接连上演,让你想忘记都难:
一、一群人在家里叫火锅外卖,对,火锅外卖。海底捞服务员自带电磁炉、各类菜肴、桌布、酱料,菜不够了还帮你去菜场里买,回来洗好、切好。等您吃完了,打个电话他自带垃圾袋来帮你收拾好,全过程面带微笑,非常nice——这是你我都曾幻想过的服务业的正常工作状况,只可惜目前只有海底捞做到了;
二、一对情侣在海底捞吃饭,有点闹别扭,有眼明手快的服务员写了一张情真意切的纸条,上面写着诸如“人生起起伏伏,必然会经历心情波动,人生苦短,没什么事是值得争执的”之类的话,写了一整页纸,让吵架的当事人羞愧难当,立即和好;
三、一堆人在海底捞吃饭,某人说起自己订的一本书一直没买到,海底捞工作人员听见后,立即上来问其书名和京东账号,第二天收到三本。
……
这些事无从考证。谁也不知道这是顾客发的,还是有人刻意为之。海底捞的服务好,是有口皆碑的,也是受到认可的,但是一定要把口碑式营销搞成人人保持队形,在微博上说出“请海底捞接管铁道部”的话来,实在是有点审美疲劳。
海底捞是火锅店,做好火锅店的本分就已经足够好。本分是什么?提供干净的底料、新鲜的食材、让人放心的自制饮品和良好的服务,这年头吃火锅,但求没有地沟油就谢天谢地。好在海底捞做到了这些,它是第一家应要求贴出配料表的商家,也在后来检查底料垃圾回收的过程里没有出什么问题。
但是,如果良好的服务超过了尺度,变成了过度服务,我想它不是好事情。
如果我和朋友在火锅店里拌嘴吵架,空气正噼里啪啦烧着,俩人都憋着火不说话,服务员上来给我递那么一个条子,我一定结账离开,不会再来这家店——这叫没有眼力见儿,自讨没趣,另外,我吃饭的时候敢情你一直观察着我呢,这实在太恐怖了。如果有服务员弄洒了一点汤汁,后厨就做一块面饼,上面用红色的果酱写三个大字:“对不起”,送到我桌上来,我一定惊得饭也别吃了。
服务员与客人之间有着职业化的距离,打个不恰当的比方,这就好比追求者和被追的姑娘之间,必须得有距离,不然就追求者就变花痴了,姑娘是追不到了,被人以为是神经病倒有可能。此话可能有些严重,但对一个大家好不容易找到点“上帝”的感觉的火锅店,我们真希望继续当上帝。但希望当正常的、自由的、有隐私的上帝,这距离是必须存在的。
好在这种癫狂的状态多发生于网络。前去店里吃饭的朋友们都说并未发生这些事,只是对三五分钟不停上来询问“是否需要添水”,“是否需要加菜”,“是否需要服务”的服务员感到有些负担。
我很好奇,这段时间密集出现这样的帖子,到底是谁在发呢?个案太疯狂,暂且不去理会。海底捞,你已经很好了,正常就好,练功如此足够厉害了,千万别走火入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