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哲 7天的采访,记者在与遇难者家属的频繁接触中,最大感受是这些遭受不幸的人们对真相的追求。
7月24日傍晚,遇难者家属和一些温州市民自发前往市政府广场前哀悼。并请求温州市政府转告铁道部,要求公布真相,晚间,市政府官员出面协调,但铁道部相关方面当日并未当面向家属表态。一位家属当时还称,我们相信相关部门会给出一个真相。
24日夜间,针对搜救停止后十几个小时后仍从现场救出幸存者,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竟称“只能说是一个奇迹”,并对“掩埋车头是为了便于作业”的说法给出了“至于你们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的表态。
27日上午,这些遇难者家属直接来到温州南站,向铁道部门讨要说法。经过两次会谈,因为铁道部门官员并不能回答相关问题,因此毫无进展。
28日,温州市政府广场,一群身着黑衣的死难者家属拉着黑色条幅,试图引起更高层官员的注意,但最终无果。
这些天来,无论是从死难者家属、还是社会舆论那里,身在一线的记者能够明确感受到这种负面情绪在愈积愈深。
“这种民愤,不是我们老百姓造成的,是铁道部造成的。”遇难儿童金博文家的一位老人说。
首先从搜救来看,最初相关部门的搜救工作只持续了十几个小时,就动用了大型施工设备,在现场进行车体切割和装卸工作。而据报道铁道部后来矢口否认并未在事发次日凌晨3点停止搜救,但种种迹象表明,这一说法站不住脚。
24日下午记者到达现场时,看到车厢旁有数台挖掘机和吊车已经在作业,一节车厢正在被从桥梁上吊起准备卸到地上。但是到了傍晚时分,幸存的小女孩项炜伊被发现,离施工开始已经过去十多个小时。
此后,记者看到一辆急救车开进现场,并由警车开道,但迟迟未开动。
项炜伊的获救,并保住了重伤的小腿,无疑令人庆幸。但与项炜伊同一车厢里,还有更多的遇难者。据家属称,3岁的遇难儿童金凡博被救出时看上去并无大的创伤,很可能是在温度高达50度的车厢内窒息而死。
做一个不恰当的假设,假使在24日没有发现或者当日确实已无幸存者,相关部门在整理现场时简单粗糙的做法,也难避非议。当那些坚硬的钢头铁臂像推垃圾一样翻动车厢体和周围的土地时,那些决策的官员可曾体会过这些掩埋在灰土中的遗骸和遗物,对失去亲人的家属们是多么珍贵。
温总理7月28日对此的提法则饱含情怀:遗物并不仅仅是财产,而是亲人们对逝去者的怀念。
所以在面对铁道部在高调宣称, 争取在事故次日18时前达成恢复通车条件时,人们终于找到他们将救人存物方面草率的原因。
而在此后的逝者安抚上,铁道部的做法也显得十分粗放。很多家属称,在事发后两三天里,接待他们的,是并无责任的温州市政府工作人员而非铁道部。直到28日温总理抵达温州后,在事故中痛失4名(其中一位女性还身怀7月身孕)亲人的杨峰,才见到铁道部一位主要领导。
至于事故原因的披露,早在24日凌晨铁道部就宣称找到了“黑匣子”。但直至记者发稿前,黑匣子仍然没有公布于众。
金家的长辈说,“这些都反映了相关部门在事故处理中,工作态度、工作方法的不端正。这样的处理,不得人心、不负责任!”
7月24日下午,记者在家属接待安置点所在的温州市二十三中学,试图采访一位家属,但其明确表示不接受国内媒体采访。
在27日的市府广场,有位摄影记者在试图拍下家属个人特写时,一位家属神情紧张地质问记者身份,该记者未能提供相关证明,随即一群家属围上来,情绪非常激动,要求其删掉相机中的个人照片。
这些死难者家属告诉记者,他们是在保护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