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审李昌奎案
“李昌奎”案已经进入再审程序,这也意味着立志要把“李昌奎”案做成标杆的云南高院,又有了一次重塑司法形象,真正把该案做成未来标杆的机会。
——《华西都市报》
在一个残缺的法治环境和司法腐败保守诟病的环境中,动辄将民众的监督污为“干预”,并进而将那些在法学院课堂上讨论的理念的东西,拿到中国的法庭上进行“试验”,这也是违背法治的基本精神和原则的。
——《南方都市报》
在民众的心底,都有一本“宽严相济”的账。公民之所以为素不相识的受害人或被告人发声,并不是“狂欢”心理促使,而更多源于对司法现实的痛心。
——《东方早报》
体操冠军卖艺行乞
没有谁要国家包养运动员的一切,但责任豁免的前提是权力染指范围的收缩。曾有运动员因获得荣誉时第一时间未感谢国家而遭遇指责,退役冠军身陷困境时却想着要尽速撇清关系,而且这俨然成为传统,自然支配着行为。
——《南方都市报》
体育的举国体制不是囚禁罪恶的监狱,甚至还是创造荣耀的殿堂,但本质上而言,封闭的殿堂和监狱又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重庆时报》
很多人都在思考运动员的保障体系。我觉得,重要的不是这个体系有多复杂,而是管理者能否看到金牌背后的体育精神和魅力。凌驾于体育之上的另类体育该到寿终正寝的时候了,否则,我们的体育很容易成了玩物,而失去了本色和原味。
——《东方早报》
张尚武本人在退役后盗窃等问题上,有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如果有一份具备法律效应、更透明、公正的契约,那这种情况或许就能避免。
——《新京报》
我们既不能接受一个体育冠军因为冠军的头衔获得一切超于正常的奖励和发展机会,实际也不能接受一个曾经的冠军沦落社会底层,乞讨求助。这种矛盾的根源在于,在社会的视野里,已经习惯于都把他们当作“另一种人”,应该拥有不同于正常社会际遇的人。
——《长江日报》
价格听证专业户
人们既质疑他们成为消费者代表的程序是否正当,也质疑他们那种“政府收任何费都有理”的态度,能否真正代表消费者的利益。
——《珠江晚报》
听证会正在遭遇空前的公信力危机,这次听证专业户的集体“亮相”,突破了公众的承受尺度。要有效遏制听证专业户现象,就需改革现有制度。
——《京华时报》
成都的“价格听证专业户”,不仅让我们看清了听证会上的“职业群众演员”,掀开了“有关部门”绑架民意的遮羞布,更折射了我国听证会制度及相关法律的不完善。它提醒我们,是到了反思听证会制度的时候了———如果听证会继续这样“走过场”,那就是侮辱公众智商。
——《南方都市报》
对“听证会托儿”简单嘲笑、否定并不难,难的是如何推动完善价格听证立法,从产生程序上保证消费者代表真正代表消费者的利益。
——《重庆时报》
可以看出,“听证专业户”绝非“逢听必涨”之根,而只是听证制度不健全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只要听证制度不作彻底改革和完善,有关部门的立场不能中正公允,“听证专业户”之类的现象就永远无法杜绝。
——《燕赵都市报》
“中华脊梁”评选收费
脊梁实在不是一个评选事项,而且无论由谁来主持评选,无论评出些什么人,能准保“脊梁”的质地,不是对逆社会方向之行的褒扬,不是夸饰取名的工具呢?
——《东方早报》
主办方更不能以伤害民众的感情为代价往人家脸上贴金。尤其是,不能因为主办方自己对着金钱弯下了腰,就逼得“中华脊梁”也佝偻着身子,这样做是要被民众在后面戳脊梁骨的。
——《钱江晚报》
南科大官员理事会
我们期待南科大这所崭新的大学为教育体制注入活力,但有一点必须被厘清,这并不等同于鼓励南科大成为一个单纯“反体制”的象征物。对于改革刚起步的南科大,这是它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也不是它探索的真正意义。
——《华西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