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公司观察》记者缪舢 一股新的淘金潮,正在新兴的液晶薄膜产业涌动。
5月19日,日本东丽在中国的合资企业仪化东丽车间里,从日本岐阜工厂迁移而来的一条15000吨液晶光学基膜生产线安装完毕,工程师和生产工人们正忙于最后的调试。
“这是第一条光学薄膜生产线,还有10多天6月初正式投产。”仪化东丽营销科长王成说,“明年9月初将投产第二条生产线,后年还将投产第三条。”
几乎在同样的时点,5月中旬,国内民营企业宁波东旭陈化学宣布投资2亿元的液晶功能薄膜实现批量生产。
还有更多的外资和民企涌入投资潮。合肥乐凯总经理刘军英说:“中国目前正大量扩张液晶薄膜产能,主要集中在长三角地区,已经和在建的功能膜生产线近20条。”
不经意间,在液晶面板的投资潮之后,液晶薄膜的投资狂热开始显现。而追根溯源,这股投资潮的源头来自合肥乐凯。
在液晶显示器产业链上,具备自主知识产权、实现产业化的本土厂商寥寥无几,诸如液晶显示屏核心技术依赖进口、液晶玻璃至今仍未实现产业化。合肥乐凯是国内唯一一家成功研制液晶光学薄膜的基膜厂商。2009年9月产业化成功,2010年全面投产。合肥乐凯有关人士称,2010年薄膜的销售收入近5亿元,净利润5000多万元。
合肥乐凯丰厚的高利润和中国液晶薄膜市场巨大的需求缺口,让中外厂商发现了一座新的金矿,淘金大潮席卷而来。
三国鼎立
东丽是全球产量最大的化学薄膜厂商,在日本本土的薄膜产量9万吨,在美国、欧洲和韩国还设有更多工厂,全球各工厂的产量33万吨。
此番将日本国内一部分基膜的产能转移到中国,东丽称,中国液晶面板模块的需求不断扩大,预计今后将呈现30%以上的高增长率。
东丽在中国的合资方、仪征化纤副总经理沈希军向记者表示,东丽看好中国聚酯薄膜市场,不然不会增加投资。“聚酯薄膜材料应用领域广泛,而且随着国产化以后薄膜成本还将下降。”
最新6月份投产的东丽在华第一条液晶基膜生产线投资额55亿日元,业内人士估计,加上2012年和2013年相继投产的另外两条线,3条生产线投资额至少165亿元。
就在东丽光学膜前脚刚踏入中国,国际上另一家薄膜巨头三菱树脂紧随而来。说起来,东丽与三菱树脂各有千秋。东丽薄膜产量全球第一,但三菱树脂的薄膜产能主要集中在日本本土,产量和市场占有率第一。刘军英说:“三菱在日本有五六条做光学膜的生产线,年产量10多万吨。”
不过,三菱树脂对中国市场的了解程度不像东丽。东丽在中国有合资工厂,深耕中国市场6年。三菱树脂在中国有办事处,偶尔做些商贸生意,对中国薄膜市场略知一二,了解不深。看好液晶薄膜新兴产业在中国市场需求未来,三菱树脂的第一步先从市场调查做起。
王亮亮,一个美国男人,却起了一个孩子气的中国名字。他是三菱树脂驻中国的销售总代表。业内人士称,过去两年他几乎跑遍了中国30多家薄膜厂做市场调查。
2010年8月29日,三菱树脂宣布投资240亿日元(19.2亿人民币)在苏州建光学液晶薄膜生产线,单条生产线产能2.25万吨。三菱树脂株式会社说,一旦苏州工厂投入生产,可能是全球最大的光学膜生产线。计划2013年4月投产第一条基膜生产线,第二条基膜生产线2015年建成,届时形成基膜总产能4.5万吨。
刘军英说:“东丽和三菱跑到中国新建光学薄膜生产基地,对乐凯形成直接面对面竞争。但是从它们的角度来说,由于中国成为平板电视、电脑、手机的世界工厂,它们来中国投资设厂就近满足产业链下游的需求增长,最具经济价值。”
中国液晶基膜生产能力除了乐凯一家外,即将出现东丽和三菱两家新势力。大敌当前,乐凯面对两个日本竞争对手。在业内人士看来,对手一强一弱,最大的威胁是三菱树脂。
“东丽在中国的合资工厂占50%股份,不控股的结果是它就不会把日本最新的技术、最新的装备投资到中国。真正可怕的是三菱树脂,它在中国的投资是独资企业,很可能把最新的工艺技术和装备投到中国,是乐凯潜在的最有力挑战者。” 合肥乐凯副总经理侯景滨说。
此外,除了东丽和三菱,世界上薄膜产量排名第四的韩国SKC也在中国加紧投资前的准备。2010年9月,SKC中国区一位销售总经理见到合肥乐凯高层,谈及当前液晶薄膜产业投资,禁不住感叹“我们还是慢了!”
除了三巨头,更多的民企揭竿而起,在乐凯的榜样作用影响下,民企大举进军液晶薄膜领域。2010年上海凯鑫森宣布投资8条功能膜生产线,由归国人员创办的宁波激智投资了4条线,宁波翔宇、常州山由帝杉和襄樊各一条线。另外,在宁波和珠三角也有数条生产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