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 生活方式 > 艺术 >
原研哉的设计
导语:无印良品设计总监原研哉的大型个展“设计的设计”,吸引无数崇拜者们的目光。

李黎/文    6月13日—7月15日,原研哉的大型个展“设计的设计”将在天安时间当代艺术中心吸引无数崇拜者们的目光。单是开展前志愿者招募工作的踊跃热烈,已经可以窥见这个最初以“无印良品”设计总监闻名于世的大师在中国的被认可程度。

在开展前边喝茶边清谈的那个下午,原研哉给人最强烈的印象便是他的自信,而那份从容的自信里含着日本人的认真和严谨质朴的意味。他首先坦言自己在日本从来没开过什么个展,因为大部分日本人都认识他,所以不需要特意用展览再介绍一次自己。可是他知道自己其实心里一直想借一个展可以把思路和作品都做一次整理。翻译笑着介绍说,在东京,原研哉的出行交通工具是地铁。所以,他那不爱开车的出行方式,经常引起地铁里由于众多粉丝“暴动”而造成的暂时拥堵。

选择如此宽容的北京

那么为什么会把第一个重要的个展选择在北京举行?原研哉耐人寻味的回答却是从一个向我们提起的问题开始的:“你们喜欢北京东三环CBD的那个中央电视台‘大裤衩’吗?从任何一个角度去看它,都是不同的,甚至我想在北京城中心的人可以通过自己见到这个建筑的不同角度,来确定自己正在北京的哪个方位。这真的是一个疯狂的设计,而我想你们应该都知道那个建筑来源于荷兰的设计师。荷兰是一个拥有世界上最疯狂设计师的国度,所以我一直很惊诧北京这个城市可以有如此大的度量,如此疯狂的一个设计可以被这个城市容纳在中心的位置,这本身已经非常了不起了。那么我由此知道,这个城市的包容之下蕴涵着很多机会,因为在这里人们敢于追求高层次和各种类型的艺术与设计。我这次选择北京来做我的首个展览,也是试图和中国的各界人士进行交流沟通,并试图可以和中国的朋友们分享那些隐藏在设计背后的思想脉络。”

留学对于设计师重要吗?

原研哉曾在书中倡导设计应该从小学即开始培养。而谈到设计的教育问题,不可回避的一个探讨是关于设计从业者们的留学热潮。原研哉说,他知道中国早已经有人开始在思考传统设计和西洋文化之间的关系,而只要有人已经开始在探索这个问题,已经意味着中国的设计师培育迟早会找到适合自己的最好解决方法。他说中国的人口多于日本的十倍,那么精英想必也是十倍以上。而中国每年有如此大量优秀的青年准设计师们涌向世界各地留学深造,或短或长的时间之后,他们必然带着一种新鲜的理念返回故乡。而这些看够了西洋景的人们,最能明白中国的文化实质是什么,哪些又是最值得发扬光大的。

原研哉回首自己的求学之路,他的幽默让在场的听者时不时莞尔一笑:“我没留过学。我在武藏美术大学学的是基础,那门专业的具体名称是‘设计科学’。设置这个学科的老师当年在德国毕业于一个专门教硕士生的大学院。他在那里被培养如何重新设计交通,以及对我们习以为常的一切进行颠覆性的再设计。由此,他受到很深的启示,发现一个设计师除了美术知识还需要知道数学、哲学、机械原理等综合知识。这个老师带着这些理念回来教我们,我清楚地记得自己当时头都大了!那几年时常感叹这是什么样的破学校破专业啊,不教我们具体的设计,老是让我们想什么是设计!可是,居然鬼使神差地,我还让自己在那里又念了硕士……直到我后来为一个著名的艺术家石冈瑛子打工时,才明白了这一切的意义。这个女人特别凶,特别要求完美,经常冲我发脾气。她也同样,整天考虑的问题不是具体的设计,而是设计该怎么做,考虑设计中的设计……我才恍然明白发现原来自己的专业这么伟大,原来之前自己一上来就很想动手的学生气终归是幼稚的。”

“而我也终究没被任何一次国外的艺术而震撼,我的设计思想,从形成到成熟都在日本完成。我想,到海外留学的最终意义只是为了出庐山而看庐山,而不是真的能从西方获得多么先进的设计手法。”

从复制到抽离,是最好的学习

在设计界抄袭风盛行和抄袭复制风被鄙薄的当下,原研哉却惊人地提出他非常赞成学习过程中的“COPY”。他讲述起自己曾疯狂模仿大师作品的往事:“复制是很好的事情,任何人看到让自己感动的东西都有‘COPY’的想法。不过如果你想COPY,请你一定得把精髓都复制出来,不要只学外表。我呼吁大家做COPY,实际上是因为你根本不可能达到真正的百分百复制设计。我在大学时期非常疯狂地喜欢艺术家杉普康平的作品,当时自己疯狂去模仿他的东西,迷恋那些亚洲化的繁复和复杂。奇怪吗?你们会说我现在的极简风格正好完全相反。因为我在疯狂复制他的同时,逐渐厌烦自己,那时候但凡一下笔就全是杉普康平的风格,后来就形成强烈的抵触,故意往相反的方向去做……设计其实就是一个反复碰撞的工作,在那个模仿的过程中,你会发现自己终究要偏离了模仿对象,而终究会知道自己真正想做什么。

“设计中的设计”

日本人是很孩子气也很多情幽默的一类人,世界上最知名的游戏机和漫画几乎都来源于日本。原研哉说,在这些良好的产品或设计后,怎么做得更精巧更酷更好,通常是日本设计师带给全世界的感觉。而他自己则对于这种印象的输出很是疲惫,他说:“我更想通过设计表达一些单纯的情绪。”

他说,这次来中国的个展,不是一个新作品发布会。他想传达给中国的人们关于他的全部理念和关于未来的一些探索尝试。尤其重要的是,他希望通过展出的作品们,把一个纯粹的设计师所应具备的质素表现出来。而这个个展也不是一个单纯回顾,所以没有时间轴的概念。

展览的第一部分叫做展览中的展览。这个部分是他把此前做的五次相对比较大规模的展示融汇在一起,并在这个基础上也加入了很多新的创想。

而第二部分着重于无印良品。“无印良品艺术指导”这个单元是通过无印良品的理念展示整个日本美学意识的内涵。通过这些脉络去展示一个品牌最终成为人们所了解的现实的东西之前的故事,也能够让观众从中理解无印良品成为今天一个知名品牌所走过的一段思维的脉络之路。

而第三部分是“设计的诸相”。收录了原研哉横跨各个时期的包装、标识、书装以及海报的实物设计作品,特别是与中国相关的项目,为观众全景梳理了设计师个体的思维流变和鲜为人知的创作心境。

介绍完个展后,原研哉忽然谈起今年日本遭受的大地震:“其实日本在战后60年里,没有经受过这次这么大的灾难,人们习惯了在混沌和忙碌中生活,而借由这一次的灾难,很有可能日本会成为第一批率先告别混沌状态的族群。这种大难后焕然一新的感觉,在当下不是日本人是感觉不到的。告别过分强调物质的过去,更多地去回归精神追求的东西。”

而在采访尾声,他忽然谈起自己的墓:“说到死亡,我在想,以后要设计一个自己的墓。墓碑上也许会写这么一句话:这里埋葬着一个什么都说想干,什么都干一半扔一地,结果在某天轰然倒地的一个人。”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相关产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