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官、高管选院士
就像“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的道理,对于官员来讲有个学术称号就如同穿了一件光鲜亮丽的外衣,漂亮衣服谁不喜欢穿?……院士是学术界至高的荣誉,应该要时刻保持一个基本底线:代表着中国学术界基本的骨气与尊严!
——《华商晨报》
唯有让权力归位,科研学术领域建立起良好、值得信任的共同体,院士增选才能保证公开公正公平,官员候选也才不会遭受非议。
——《中国青年报》
如果任由权力在这条路上狂奔下去,那么也许有一天,我们就会发现,这个社会除了官帽乱飞和钻营权力之外,早已经一点活力都没有了。
——《齐鲁晚报》
雨润过期火腿二次销售
从那两个知名的牛奶企业互相拆台来看,很多企业关注的并不是怎么能在竞争中迎头赶上,而是怎么把对手挤掉。
——《华商晨报》
权威部门必须用权威的检测调查来保护公民的质疑权。……否则,任由公众自我猜测,任由企业自圆其说,最终必将对两者造成双重伤害。
——《重庆时报》
联合利华涨价
这种关注不应变成敏感症,更不应因此而给守法企业出难题,就算在舆论道德压力下,企业们抗住亏损不涨价,又能抗多久?如果企业因此而纷纷破产倒闭,最后吃亏的还不是消费者和老百姓?
——《》
物价形势事涉民心,特别是在控制通胀成当务之急的情况下,如何面对联合利华的涨价,将是对政府价格调控智慧的极大考验。
——《重庆时报》
严厉的行政惩戒对价格调控能够发挥暂时作用,但政策绩效却难以长期延续。只有在行业中注入更多市场竞争因素,价格才会因企业竞争自动被维系在合理区间,而主管部门的主要职责正在于此。
——《人民日报》
“真维斯楼”续集
高等教育机构对学术价值的张扬,应当优先于对商业价值的认可。眼下这点儿企业捐助自然是财源。可学术精神若在清华学子内心生根,以后他们成为大企业家,自然不忘回馈母校,那难道不是更大的财源?
——《东方早报》
没有成熟的大学制度,大学不可能走向成熟,这样的大学,随时出现很幼稚的办学行为,也就在意料之中。
——《东方早报》
挂时没说为什么挂,摘时没说为什么要摘,再加上铭牌不见了,校方却说“不了解情况”,这使“真维斯楼”的后续故事更耐人寻味。遮掩不能阻挡舆论的质疑,清华此时不妨直面问题。
——《新京报》
需要注意的是,真维斯肯定与清华签有协议,学校是不能单方面撕毁协议的。若出尔反尔,树立了怎样的大学形象呢?大学还指望获得更多的社会募捐吗?
——《南方都市报》
门失火,殃及池鱼。现在有点尴尬的是,真维斯也被陷入了这场争议中。人家投之以桃捐资教育,报之以李获得冠名,并无不妥。现在,牌子一摘,对真维斯来说,花了真金白银倒还成了祸事,怎么说都不算公平。因此,笔者想问一下,真维斯同意清华摘牌了吗?
——《国际在线》
替罪羊式问责
我们必须看到,问题并不仅仅出在被问责一方的身上,手举问责利器的更高一级监督管理方,也有“游戏问责”的弊病。
——《长江日报》
要把行政问责落到实处,揭穿基层官员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的行为,最有效的办法一是加强行政系统内自上至下的监督,严肃吏治;二是开放系统,引进更多的舆论监督,鼹鼠总是怕光的。
——《广州日报》
像洛阳这样明显的替罪羊问责并不可怕,很容易穿帮,很好查处。可怕的是那无数隐性的替罪羊。官员利用权力优势能轻易找到替罪羊,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扬子晚报》
无论是从越来越多的官员跻身院士行列的现实,还是社会资源分配“赢家通吃”问题的存在,院士增选过程如何排除权力干扰独立自主地进行,确实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京华时报》
汶川重建官员落马
川震重建已经得到了高度的重视,设计了严密的制度,而且不乏道德良心的铺垫。世上若有廉洁特区,川震重建简直最有条件。然而,事实证明,权力无足够约束而能廉洁的特区是不存在的。
——《》
当今许多社会政治经济问题,其实都指向同一原因,因此人民监督政府刻不容缓,如果在此问题上还有所犹豫或迁延,腐败将难以遏制,公共资源将继续被侵占,严重的还可能影响改革发展的前途。
——《长江日报》
地震专家被控过失杀人
在一个敬畏生命和重视公信的社会,地震专家被控过失杀人的事情还就发生了,意大利的这种较真,或许值得我们思考。
——《重庆时报》
如今,意大利检方用法律行为作出了最有力、恐怕也是最有效的警告:每个人都必须为自己的言行负责,专家或公众人物概莫能外。
——《新京报》
若7位专家是在中国,处境会判若天壤:纵然他们再“谬以千里”,法律之鞭也不会打到他们身上;即使招致公众不满,“地震难测”也会成为豁免证……同是专家误导,结局却是“南橘北枳”,实在耐人寻味。
——《现代快报》
“沉没的声音”
热点事件确实只是“冰山的一角”,但只有先把这“一角”溶解掉,海面之下的冰山才会浮上来;只要不断地化解浮上来的“冰尖”,才有可能化解整座“冰山”!
——《珠江晚报》
声音的沉没,实质是权利的受损。声音的沉没有多种原因,而漠视和侵犯部分人的表达权则是声音沉没的重要原因。“在众声喧哗中,尽可能打捞那些沉没的声音,是社会管理者应尽之责”。
——《现代快报》
“脱衣抗议”
对“脱衣抗议”的大学生,其实是用行为艺术来传达一种思想与意识,即我们不再对领导没有含金量的讲话表示赞同,甚至连敷衍都做不到了。
——《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