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王隽/文 “我27岁才开始有表达的欲望,这个年纪,很多摄影师都不再拍照了。”彼得·林德伯格说这句话时已经67岁了,40年间表达欲从未从他身上溜走。
4月,林德伯格和他的作品《未知》来到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除了摄影展,林德伯格还带来了他的创作:用从墙面到天花板的影像表达对未知的探索。
作为世界上最负盛名的时装摄影大师,林德伯格为《Vogue》、《Harp-er's Bazaar》、《Marie-Claire》、《纽约客》、《名利场》、《Allure》、《滚石》等各大杂志拍摄大片,也被Giorgio Ar-mani, Jil Sander, PRADA, Donna Karan New York 和Calvin Klein等顶级品牌邀请拍摄广告,与许多著名的模特一起合作,包括顶级模特克里斯蒂·特林顿、纳奥米·坎贝尔,辛迪·克劳馥,以及麦当娜、约翰·特拉沃尔塔、凯瑟琳·德纳芙等公众人物,他被时尚圈认为制造了这个时代最具标志性的影响,并诱发了上个世纪90年代“超级模特”的风潮。
在拍摄商业大片时,林德伯格没有放弃自我表达,他称之为“视觉态度”。
在《未知,中国篇》一书中,他在与UCCA馆长杰罗姆·桑斯的对谈中提到:“作为一名摄影师,你的视觉态度,你对你的作品里呈现的女性形象负有责任。”“比如,不加限制的修片,不断挖掘年纪尚轻的女孩到荒谬的程度,这都会对今天的女性产生不良影响。我真的觉得这种情况必须改变,并且只能通过那些有影响力的,明白为什么这种么做的人来改变。‘年轻拜物教’成了这个时代的信仰。这是对女性的美和优雅的抢夺。这类情况不是我们看到的个别偶发现象,因为年轻女模特可以产生难以估量的利润。而靠更多的智慧去提升女性形象的内涵,改变塑造她们的方式,却不能创造这样的利润。”
就如同林德伯格所言,没有人会去拒绝年轻女模特产生的附加值,他不能改变整个行业的风向,却还是努力地在拍摄时装大片时尽可能地“关注人,而非衣物”。
电影感是很多观众对林德伯格作品的直观感受。
林德伯格试图在每次的商业摄影经历中加入叙事元素,整个拍摄计划就如同要拍摄一个短片,他写好故事,然后按照电影的结构方式把每个部分衔接好,摄影团队里有制作人和背景设计等剧组里的职位,这样的工作方式帮助林德伯格完成充满故事的作品。
在他的许多照片里,模特和明星们以一种非常态的姿势和表情出镜,对此,林德伯格解释道:“人的肢体是一种语言,这个时候如果你想传达的是另外一种不一样的东西,那么你要捕捉的也是不一样的语言。我对舞蹈有兴趣,也可以看到这些人的肢体语言有舞蹈的因素。很多人都会问到,这帮人在干什么?为什么不拍正常的样子?要的就是‘怪’。”
追溯起渊源,林德伯格与已故的德国著名舞蹈家皮娜·鲍什是好朋友,皮娜为他“让模特们舞蹈起来”的灵感,也让他深刻的认识到女性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美感,这也是他为何反对“年轻拜物教”的缘由之一,皮娜就是身边最好的例子。
他为皮娜拍摄了无声的纪录片《皮娜·鲍什:拭窗者》,而另一部电影《皮娜》的导演维姆·文德斯,正是林德伯格的“老乡”兼好友,他曾邀请林德伯格出演电影中的角色。在德国鲁尔工业区长大的他们,从青年时期就被工业美感所感染,文德斯的电影语言也让林德伯格的摄影思维不断扩张,从90年代起,林德伯格也当起了导演,他对纪录片和实验电影的兴趣延续到了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