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 生活方式 > 文化 >
大宋帝国的谍战往事(中篇)
导语:宋朝边防军选拔间谍不精审、过滥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中篇  奇袭·离间

图门巴雅尔/文 书接上回。

在“宋夏暗战”过程中,宋朝是处于劣势,用被动挨打来定位它并不为过,至少在庆历元年下半年以前是这样。这一点宋朝的君臣们都有认识。造成这种局势的原因是多层面的,但最主要的是与他们的自我定位和对西夏以及李元昊其人认识上的偏差。

赵宋王朝自开国后,对待西北边的党项族因无力使其驯服,但又要以大国自居,因而就不惜民脂民膏采取“赐”以金帛锦绮的笼络羁糜政策。可以说,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宋朝对西夏是不设防的,用“门户洞开”来形容并不过分,尤其在李元昊公开举起反旗的这段时间。赵宋王朝的君臣们,既然以大国自居,又确定了“笼络”的国策,边备尚且松弛,而遣谍刺探情报之类,可能在他们看来是鸡鸣狗盗的小事,因而置之于不屑。

宋大臣贾昌朝上书仁宗,谈到了宋朝在这场情报战中之所以处于被动是由于边臣匮于财,无力养死士为间谍,因而得不到可靠的情报。在他看来间谍执行任务是“蹈不测之戎,入万死之地”,没有丰厚的报酬谁愿意干?

宋朝边防军选拔间谍不精审、过滥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常常没有把招募间谍摆到《孙子兵法》所说的“用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的高度,当然,很多时候财政困难也可能是一个原因。因而表现出来的往往是兵临城下,或整个城市被围困的紧急关头,才仓促招募间谍,应募的大都为一般士兵或普通百姓,各种素质都极低,故或立即被捕杀,或获得假情报,以致被敌人当作反间。

因此贾昌朝提出将宋朝与西夏接壤的边境军事地区的财政赋税全部交由军事长官,让他们花钱招募敢死队,平时训练,战时潜入敌方获取情报、做内应,以期“无杀将之辱”和“免陷兵之耻”。他的总结不失为原因之一说,但不是主要的,关键的是思想竟识上的麻痹和轻视以及指导思想上的偏差。

宋朝政府的情报信息在准确性和可信度方面,比起西夏来也要逊色。这一点,宋朝政府的大臣都予以认同。在好水川战役打响前,情报人员提供给任福的情报就是不准确的,当时宋朝的间谍说西夏军队人数不多,宋军应该挥师前进。而实际上当时李元昊已率精兵10万屯于川口,设下埋伏,严阵等待任福等入伏。错误的或者说不准确的情报信息,不仅不能引导战争走向胜利,反而会走向它的对立面。

宋夏双方在间谍战的较量中,西夏占居主导地位且明显处于优势,而宋朝则被动地让西夏牵制,处于被动地位。这种局面直到庆历元年(1041年)的下半年才有所改变。这主要是因为,从康定元年(1040年)正月的三川口之战后,宋朝从思想意识上认识到了西夏间谍给自己造成的危害,从而采取了一系列反间谍措施,特别是在好水川战役(详见上篇《间计·暗战》)之后,这些措施又得到了加强。宋朝在这年的五月即琉璃堡之战和麟州解围战(详见下文)主动出击,成功利用情报战取得胜利。从庆历元年下半年起,有关西夏间谍活动的材料明显减少。宋夏之间除了定川寨之战外,战争次数明显减少,这也说明西夏的优势地位发生了动摇。

在“兵不厌诈”这一战争手段的运用上,赵宋军队比起西夏元吴来要逊色得多,但偶尔也有灵光一现的时候,最典型的例子便是麟州解围战的胜利。

庆历元年七月李元昊围攻麟州。麟州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但城中无水井,军民用水仰仗城外的一眼沙泉。西夏间谍探得信息,建议李元昊围而不攻。李元昊依计以兵围麟州城数日,城内宋军“士卒渴乏”。这时有军士献策给守将、知州高继宣,将城内沟渠中新鲜的淤泥铲出来,涂抹在城头,以示城内不缺水,高从计而行。李元昊见此,说到:“间谍告诉我不消三日,汉人当渴死。现在他们还有湿润的淤泥,这个间谍是在误我大事。”于是,李元昊立马将间谍斩于城下,解围而去。长期玩弄诈术的李元昊,竟也轻而易举地被骗过。

话说就在麟州被围困了20多天,城中“黄金一两只换水一杯”之时,麟州(今陕西神木县北)、府州(陕西省府谷县)地区最高军事长官张亢(“并代都钤辖、管勾麟府军马事”)也是心急如焚,他想亲自护送物资上路,去打通麟、府两州之间的生死通道,但一是物资哪里来?二是李元昊的琉璃堡像钢刀一样插在两州之间。这个琉璃堡是前些时候李元昊为了长期围困河北,才建起的西夏军用物资集中地。那里物资丰厚,守备也极严,可以说是李元昊在河北地区的落足根本点。

张亢决心拔掉琉璃堡这颗钉子。他,先期做了许多激励士气的准备工作,待条件基本成熟后,张亢派出间谍侦查琉璃堡敌情,间谍趴于堡旁的草丛中,观察夏军动静。这时见一名西夏老兵正在用艾草烧羊胛骨占卜吉凶。突然他发现卦相可怕,暗示宋军将有军事行动,边上的年轻士兵听了哈哈大笑:“宋军连遭大败,吓的把头都缩到膝盖里,又怎么敢攻打我们?”间谍将此情形回报张亢,张亢发现琉璃堡敌军非常骄傲,防守兵力薄弱,于是亲率骑兵在这天午夜时分突袭琉璃堡,西夏守军来不及抵抗,300多人被宋军杀死,西夏守将耶布移守贵弃堡仓皇逃窜,琉璃堡物资被宋军劫掠一空。

正当张亢携物资步步为营向麟州靠近之时,麟州城外上演了上文提到的一幕,李元昊聪明反被聪明误,解兵而去。张亢奇袭琉璃堡是宋军主动派遣间谍获取情报,并指导作战取得胜利的一个案例。下面这个故事,诸位或许要眼前一亮,终于对赵宋王朝的武将“智力”恢复了信心。

野利旺荣、野利遇乞为兄弟,是李元昊野利后的兄长,旺荣称“野利王”,遇乞称“天都王”。两人掌握着西夏的兵权,士兵素以善战著称,让宋兵心惊胆战。二将不仅骁勇善战,皆有万夫不当之勇,而且谋略过人,元昊在对宋的三川口、好水川二大战役中,击败宋将刘平、石元孙、任福等人大获全胜,就是因为采纳了二人的 “诱敌深入”、“设伏以待”的计谋。野利旺荣、野利遇乞为西夏立下赫赫战功,被元昊视为心腹重臣,在朝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擒贼先擒王”,宋朝边帅庞籍、种世衡等为了去掉二将,他们先派人行刺,因其警卫森严,一时无从下手,接着又派人招降,又被二将拒绝。

种世衡决心谋划用计离间他们。

当时,有一个悟空寺的和尚,叫王光信,多往来于西夏,喜欢饮酒。世衡常用好酒好肉招待他。一日,对光信说有一封信让他捎带给野利旺荣将军。临出发前,世衡又请光信和尚喝酒。并说塞外苦寒,而为光信缝制了一新袄,可以穿着去,但回来的时候得归还他。光信刚到西夏境内,就被巡逻的士兵给抓住了。李元昊看了光信带着的信,无非是寻常问候寒暄的话,心里就起了疑,命令把光信捆绑起来胁迫他,但是光信始终说不出什么来。元昊越发怀疑。及见光信所穿之袄甚新,命人拆袄得一书信,书信的内容即是与野利旺荣有投降宋朝的约定,询问一些相关情况等等。言及等得到野利回信,种世衡将当如期举兵配合。如果能够俘获李元昊,赵宋朝廷当封野利旺荣靖难军节度使、西平王。李元昊看完之后大怒,夺去野利旺荣兵权,后又把他杀了。野利旺荣死后,西夏边境没有优秀的将领统帅,北宋边陲侵扰的忧患不复存在。等到西夏向北宋进贡,光信和尚得以归来,并获得了厚赏。光信和尚在不知情的状况下,为种世衡所用,正是《孙子兵法》中所说的“死间”,种世衡巧用“死间”,成功离间了西夏首领元昊与其统将之间的信任,继而统将被杀。以间谍之力,成功地解除了西夏兵对宋朝疆界的威胁,间谍术运用得炉火纯青。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相关产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