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门巴雅尔/文 当下普通中国人每晚的娱乐生活少不了电视剧,而占据银屏的主旋律剧集中,谍战题材是宠儿,从《解密》、《暗算》、《风声》到《潜伏》再到刚刚从央视八套谢幕的《风语》,剧本直接改编自小说,吸纳了丰厚的艺术营养,而导演力求全方位还原历史,人物性格鲜明而饱满,情节跌宕,扣人心弦。尤其是作家麦家将密码战描写得出神入化,加上导演选角走实力路线,男一号深沉内敛的个性气质与敌我智力博弈的惨烈交相辉映,令观众不禁击节赞叹。
我们毕竟是看客,唏嘘也罢,扼腕也罢,剧中人物却是九死一生,靠什么“潜伏”,凭什么“解密”?除却坚定不移的信念,那就是所谓的“艺高人胆大”,“间谍”可谓文武双全,心理素质超越一般人……你可以总结很多条,但往往会忽略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使用间谍的人,或者说政党,或者说一个国家,因为再狡猾的狐狸也有露出马脚的时候,再老练和谨慎的间谍也逃会暴露,“间计”环环相扣,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但也会黔驴技穷,敌我双方 “暗战”的最终谁胜谁负还要取决于“正面战场”。早在2500多年前,孙武就明示后人:“非圣贤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微哉微哉!”(我们主旋律谍战片无不紧扣这一主题,原因?不解释,你懂得。)
孙武是最早系统提出使用间谍方法的军事家,他在《孙子兵法》专门有一篇《用间篇》,指出有五种间谍,利用敌方乡里的普通人作间谍,叫“因间”;收买敌方官吏作间谍,叫“内间”;收买或利用敌方派来的间谍为我所用,叫“反间”;故意制造和泄露假情况给敌方间谍,叫“死间”;派人去敌方侦察,再回来报告情况,叫“生间”。列举五种间谍之后,孙武对“用间”的评价是“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间谍是统帅部最亲近的人,给予报酬最高,且行事最滴水不漏。
“间计”虽兴于华夏,但有史以来堪称用间第一的帝王却是戎狄之君——西夏国主李元昊,而赵宋王朝正是遍尝兵不厌诈苦头之后,才从这个敌人身上汲取教训,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且听“大宋帝国谍战往事”上篇之《间计.暗战》,中篇之《奇袭.离间》,下篇之《风语.潜伏》敬请期待。
上篇 间计·暗战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北宋仁宗景祐五年(公元1038年)西夏李元昊反宋称帝,连年侵宋。由于积贫积弱,边防空虚,宋军一败于延州,再败于好水川(下文详述),三败于定川寨。仁宗宝元二年(公元1040年),范仲淹自越州知府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相当于陕西军区副司令员兼延安市委书记)。延州(今延安)当西夏出入关要冲,战后城寨焚掠殆尽,戍兵皆无壁垒,散处城中。此词即作于范仲淹做延州知府之时。
与范仲淹同为陕西经略副使的是韩琦,范韩二人有各自的防区,而他们的顶头上司是总统西北防御的陕西经略安抚使夏竦。对待李元昊,进攻还是防守,韩琦与范仲淹各执已见,且各有各的道理。文人出身、精于权术的夏竦首鼠两端,让年轻气盛的宋仁宗自己选择,赵祯自然主战。
康定二年(1041年)二月,李元昊率领10万大军大举南下攻宋,把主力埋伏在好水川口(今宁夏隆德西),另一部分攻打怀远(今宁夏西吉东部),佯称要攻打渭州(今甘肃平凉),诱宋军深入。由于当时李元昊畏惧范仲淹,所以不敢轻举妄动。但是,韩琦不听范仲淹劝阻,固执己见,派大将任福率军5万余人前往抵御,进行阻击。行前,韩琦向任福面授机宜,命令他们绕到西夏军背后,可战则战,不可战则据险设伏,截其归路,并再三叮嘱:“苟违节度,虽有功,亦斩。”任福在张家堡南打了个小胜仗,于是贪功轻进。西夏军佯败退走,沿途遗弃不少物资,宋军不知是计,轻装猛追至渭州北边之好水川。当时,西夏军在好水川里边放了几个木盒子,宋军只听盒子里有鸟叫声,不敢轻动。任福到时,命令打开,只见一百多只鸽子飞跃而出,盘旋在宋军上空。宋军正在惊疑之时,夏军已从四面合围。
宋军虽英勇战斗,怎奈人马三日乏食,疲惫不堪,宋军大败,6000余人阵亡。任福奋力厮杀,却始终无法突围,行到山穷水尽时,他大喊:“吾为大将,兵败,以死报国尔!”手挥四刃铁简,挺身前行,与西夏军决斗,最终被长枪刺穿喉咙而死。
任福诸将,皆是以禁卫军官起家的大将,后世史官评价好水川之败,是任福“趋利以违节度,固失计矣”(求功心切,违背韩琦的嘱咐),“然乘义不屈,庶已烈士者哉!”(然而拼死抵抗绝不投降,也可谓死得壮烈)史官之论,确实公允。宋廷对阵亡将官各有赠谥,抚恤甚厚。
追究责任,韩琦先上书自劾。夏竦派人收拾宋军尸体,在任福的衣装中得到韩琦嘱诫诸将的公文,上表宋仁宗称好水川之役失败责任不在韩琦,但韩琦还是受到降级调任的处分。韩琦回军路上,阵亡将士家属数千人遮马嚎哭,抛散纸钱,向空中哀诉:“你们先前跟从韩招讨出征,现在韩招讨回来了,你们都死了,希望你们的亡灵也能跟韩招讨一起回来!”哀恸之声震动天地,韩琦本人“掩泣驻马不能进。”范仲淹闻此,也叹惜道:“此情此景,再难置胜负于度外!”
西夏军大胜后,李元昊的军师张元看见好水川内遍布的宋军尸体,大喜。他趾高气昂地在界上寺墙壁上题诗一首:“夏竦何曾耸,韩琦未足奇。满川龙虎辇,犹自说兵机。”自得之意,溢于言表,并在诗后题言:“(西夏)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张元随大驾至此。” 张元,李元昊头号军师,本文让他如此高调出场,是因为西夏多次著名战役的胜利离不开他的参谋,而李元昊烂熟“间计”,恐怕与此人也不无关系。
李元昊为了对付宋朝,采取种种手段,甚至不惜重金收罗宋朝“人才”,充实其谋士队伍,更重要的是获取最有价值的信息。从已掌握的史料来看,李元昊招降纳叛最成功的两次,一次是宋仁宗景佑四年(1037年)接纳科举落第的张元、吴昊。张、吴二人本为宋朝士人“负气倜傥,有纵横才”,几次参加科举不第,也曾想为经营西北边疆做点贡献,但报国无门,只得另谋出路。
最终,他二人选择了投靠李元昊,史载“夏人倚(张吴二人)为谋主,以抗朝廷,连兵十余年,西方至为疲敝,职此二人为之”(李元昊引张元吴昊为心腹、军师,对抗赵宋王朝,病祸连续10多年,宋西北边防疲惫不堪,拜张吴二人所赐)。张、吴的出走及为李元昊所用,让当时宋朝的士大夫们既愤慨又惋惜,甚至无可奈何空怅惘。
另一次是遣使招诱宋朝宫女。为了节省庞大的皇宫开支,宋仁宗在宝元二年(1039年)四月“放宫女二百七人”。李元昊抓住这一机遇,派人重金招募,纳入自己的后宫,向她们打听赵宋朝廷内部情况,甚至连宋仁宗宫闱私密之事也不放过。
除了招降纳叛,李元昊还主动派出间谍,即《孙子兵法》所讲的“生间”。他究竟向宋朝派遣了多少间谍?由于史料缺乏,已无法统计,但我们可以从一些记载中了解其大概。
康定元年(1040年)正月,夏军攻延州,振武军节度使、延州知府范雍传书将军刘平、石元孙率人马救援延州。刘石两位将军星夜兼程,赶到三川口西10里的地方已到晚饭时间,于是安营扎寨。宋军吃完晚饭,趁着夜色,列队继续前进。行至大柳树这个地方,距离延州只有二十里,忽然遇到一个“急脚子”(两宋时期,负责传递紧急军情的通讯员),自称是受延州城中范雍大人之命,前来传话。这个“急脚子”说,范雍已安排手下在延州东门做内应,趁晚上西夏军队不注意,开门迎接援军。但是范雍担心西夏的奸细趁机混进来,于是要求刘平和石元孙将军队化整为零,一队一队前来,以方便延州城内宋军辨别敌我。
刘平、石元孙也没有仔细分析就一口答应照做,翻身遂下马,撑起胡床,亲自分拨队伍,前队走出五里地,再放后队出发。大约放出五十队人马之后,刘平、石元孙才感觉有点不对劲,忙回头问“急脚子”,那厮早就不见踪迹,这才大呼上当,立马起身,跑到高处,瞭望延州城,城上并无灯火,而前队人马早已没入无尽夜色。刘平、石元孙暗暗叫苦,恨得牙根痒痒,立刻集结剩下的人马,急行军至五龙川,距离延州才五里,人心稍安。正当这个时候,忽然四周山岗上鼓角争鸣,烟尘弥漫刺鼻,西夏的伏兵呼啦啦顷刻间如铜墙铁壁般围了上来。结果是刘平、石元孙皆被执,宋军大败。在这里我们看到的几乎是西夏的间谍即所谓“急脚子”在指挥宋军进兵。
西北败绩,宋廷震怖,于是,宋仁宗下诏:“命令京城内外捕索李元昊简单刺事人,捕获一名者赏钱30万,负责指挥的官员升两级。而知情不报者,本人杀无赦,妻儿发配充军。”这一年6月又下诏:“捕获李元昊间谍一人者,赏钱百万;包庇藏匿间谍的家庭,户主斩立决,妻儿发配充军;间谍活动所在地区内的行政长官如果疏于防范失于察觉,将从重处罚。第二年10月,赵宋政府还为先期内附的西夏人韩怀亮官升一级,并派他秘密搜捕在汴梁的西夏间谍。
从赵宋政府搜捕西夏“刺事人”之急切、诏令之频繁、赏罚之重、决心之大,可以想见李元昊派遣间谍的数量及其给宋朝造成的危害之一斑。
考察李元昊行事之特点,可以说是既胆大但不妄为,其所举动,咸有次序。表现在间谍战上,既放开手脚,不为形式所拘泥,同时又考虑得细致入微、周密详备;既冒险,又力求稳妥安全。在成功解救张元、吴昊家属的行动中,也充分体现了西夏谍战的这一特色。张元、吴昊二人的家属已被宋朝随州地方官员羁押在大牢,李元昊为解决此二人的后顾之忧,划拨亲信归他们指挥,设计营救。张吴二人伪造了特赦诏书,派出间谍持伪诏至随州,地方官员毫无觉察,将张吴家属拱手送上。队伍行至宋朝与西夏边境,李元昊早已派出军队等候,敲锣打鼓地迎接……
另一个故事,更让宋人奔泪。陕西经略安抚使夏竦一次召集众谋士、将官讨论五路进讨西夏,会议持续五个昼夜。这个军事会议是在绝对秘密情况下召开的,非参会人员一律被隔离在外。会议研究了军队部署,粮草补给的分配等等,都记录在案,即便是写在纸上装订成册,两个人都抬不动,可见这些秘密文件量之大。夏竦将文件锁在一个大柜中。然而有一天,夏竦突然发现文件不翼而飞,令他大惊失色汗流浃背,也不敢声张,秘密派人寻找,却无果而归。过了几天,文件却自己回到了柜子里,夏竦明白已经泄密,所以立刻取消了这次行动计划。若此事为真,那么这个“西夏客’,就太可怕了,其手法之高超,简直可以同今天高科技时代的间谍媲美了。
西夏情报的高准确性,是李元昊在这场情报战中追求的目标,同时也是他的情报工作的一个突出特点。正因为西夏所获情报准确性强、可信度高,而李元昊又能正确地将其运用到战争的战略和战术的部署中,所以在康定到庆历二年这期间的各次战役中,李元昊才屡屡得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