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营公司开发的运载火箭和载人飞船将逐步承担向国际空间站运输人员和物资的任务
赵洋/文 发现号最后的太空之旅,结束了一个旧时代,却宣告了一个新时代的来临。在这个即将到来的新时代,太空探索不再是政府主导的事业,人类也不再是太空中唯一的宇航员。
在航天飞机退役之后,私营公司开发的运载火箭(如“猎鹰9号”)和载人飞船(如“龙”太空舱)将逐步承担向国际空间站运输人员和物资的任务。航天发射作为公共事业,也将像政府用车一样,完成从养车到租车的转变。太空不再是官方的禁囿,航天事业也不再是“举国之力”的代名词。更多的有钱人和商用飞行器有望进入太空,完成以往需动用整个国家力量才能完成的壮举。
左为Robonaut 2(机器宇航员2号)
再过若干年,也许人们不会记得此次乘坐发现号航天飞机的6位人类宇航员的名字,但一定会记得那个“机器宇航员2号”。这个简称R2的机器人是第一个进入绕地轨道的人形机器人。其结构十分接近人类,拥有躯干、头部和手臂,可以在国际空间站中协助宇航员完成零星工作和维修任务,并承担一系列科研设备的保养工作。如果把擦拭栏杆和清洁空气滤清器等单调的工作托付给R2,宇航员将有时间从事更安全、更需创造力的工作。从此太空中人与机器的关系将变得更为复杂。科幻电影《2001太空漫游》中富有敌意的人工智能HAL9000和《星球大战》中的饶舌机器人C-3PO都有可能成为现实。
至于航天飞机本身——三十年来,它已成为人类探索太空的象征,在媒体上有极高的出镜率和认知度。它帮助过教师、工程师等平民一圆太空梦,也曾因两次失事博得举世同情。它号称是“太空渡船”,颇能吸引媒体的好感,因此被NASA看中,做了继阿波罗飞船以后美国唯一的载人航天器。在NASA看来,它只有两个缺点,就是成本高昂、可靠性低。这一高一低注定了航天飞机今日停飞的命运。
发现号在1984年才进行首次太空飞行,在美国航天飞机机队资历略浅,但它却屡担大任,分别在挑战者号和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后担负首飞职责,极大提振了美国载人航天事业的信心。11天后它就要返回地面,进入博物馆颐养天年,再无冲出大气层的机会。但这个源于伟大探险家库克船长旗下舰只(发现号,HMS Discovery)的名字仍将传承下去,伴随人类继续向着未知领域远征。
(作者系科学史博士,任职于中国科技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