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 快公司 > 影像 >
我的“村人画趣”
导语:所有人都惊呆了:14万的点击率,12万人民币的分成款

快公司观察 记者 刘翔 我们收获的回报让所有人都惊呆了:14万的点击率,12万元人民币的分成款。这可是我们传统动漫出版业收入的数百倍

经常有朋友跟我抱怨说,现在的手机报越来越鸡肋。我就在想,如果你每天收到的手机报,是以妙趣横生的漫画形式呈现,是否会比“冷冰冰”的文字更吸引人呢?

2010年底,国内第一份手机漫画杂志正式在全国上线了。

作为这份杂志的内容编创人,我想说,《村人画趣》不是一个简单将网上的新闻内容进行节选,再配以图片的普通手机杂志,而是通过一个具有睿智思想、敏锐观察力以及风趣幽默语言的漫画人的眼睛,来重新审视这个社会。

初识漫画

我出生在新疆阿勒泰地区,戈壁滩上的荒凉和落日时的余晖,给了我最初的美学启蒙。1991年在杭州教育学院毕业后,我来到北京圆明园从事油画创作,当时和几名一同画画的同仁,曾被圈内人称作“圆明园画派”,在圈内也算小有名气。

1993年,当我开始接触漫画的时候,才明白什么叫“相见恨晚”。当时《七龙珠》、《圣斗士》、《乱马1/2》等日本漫画传入中国不过几年时间,但在少男少女们手中的传阅率却相当之高。那时,我也会一本接着一本囫囵吞枣似的看下去,简直欲罢不能。你不得不慨叹,这种看似幼稚的笔触真是不可小觑,它有一种惊人的传播力和表现力。

在先后两次创办漫画公司失利后,1997年,身无分文的我再次创业,成立了神界漫画有限公司。

我们选择融入市场。

神界成立的头一年是最难熬的一年。为了维持公司的运营,我们不得不暂时放弃创作原创漫画,转而为杂志社和出版社做起了代工,也就是做“来料加工”的画师角色。但一边是人才流失严重,一边是创业前期的资金周转困难,双重夹击令我一度想要放弃。

后来,我还是带着为数不多的“流水兵”开始为全国各类漫画期刊提供连载作品。由于作品受到读者的好评,神界也逐步跻身国内知名漫画工作室之列。


漫画“流水线”

中国的漫画作者在起步之时,编剧、插文、绘画,甚至后期基本都由一个人完成。因此,一个漫画家一个月的产量最多也就15~20页。这种速度和产量,在出版规模尚小的时候还尚可维持,但对漫画作者来说,极难出精品。

漫画一般由格、登场人物、背景、文字气球、音喻、漫符、台词和其他技法构成。大工业时代的“流水线”式生产,给了我们新的方向,即把漫画创作产出的流程分解开来,让画师各司其职。这样既能保证产品产出的效率,又能在技艺手法方面精益求精。

其实,日本早就有了这种漫画生产模式。正是凭借这种模式,在上世纪90年代,日本漫画的鼎盛时期,创下了漫画出版物占图书出版总量一半的战绩。今天,漫画在日本图书市场的比例仍居1/3。

我们从日本借鉴来的经验还真没有“水土不服”。神界从当年三五人的小作坊,发展到了几百人流水作业的动漫公司;办公条件也从一间小小的办公室,换成了一幢三层的独立别墅。随着流程化生产模式的成熟,我们开始构思用漫画语言重新阐释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如今,“四大名著”已出版了繁体中文、英文、法文、日文、泰文、韩文等多个版本,仅2010年就为神界带来了24.39万美元的版权收入。可以说,我们80%的钱是从外国人那里挣来的。

漫画手机报

2009年11月的北京,迎来了中国首届动漫艺术大展,我们首次尝到了“漫画手机报”的甜头。

我们的工作人员将《三国演义》中的20帧,以动漫形式创作成手机报播发。没几天,我们收获的回报让所有人都惊呆了:14万的点击率,12万元人民币的分成款。这可是我们传统动漫出版业收入的数百倍。

要知道,手机漫画的利润是普通纸版漫画图书的5倍左右。与87%的人喜欢漫画、84%的人拥有漫画人物模型及周边物品的日本相比,我国的漫画市场尚处于启蒙阶段。对手机内容开发商来说,打进手机漫画市场的经济效益不可估量。

经过几个月的筹备,国内第一份手机漫画杂志《村人画趣》正式上线了,取名“村人”是因为这是我一直沿用的笔名。该杂志是由我们同湖南拓维信息系统有限公司合作创办的,预计第一阶段推30~50万个手机订阅用户,盈利方面,与运营商和渠道方五五分成。

我们将《村人画趣》的核心读者群体定位为社会化人群、“在工作”状态下的职场人群,对于新媒体、新传播方式接受能力较强、乐于积极参与的人群。在工作日的下午三点,正是上班族最倦怠的时候,我们选择这时发送手机报,正好可以让他们调剂放松一下。

现在,《村人画趣》的订阅用户已突破6万,并以每日近千人的速度递增。读者的积极反馈给了我们莫大的信心。电信运营商也越来越看重与手机报的内容提供商的合作。相信随着智能手机用户的激增和3G网络的覆盖,漫画手机报的巨大受众资源会被激发。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相关产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