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公司观察 记者 朱熹研 我们希望能做成中国第一部3D音乐电影。好莱坞华纳音乐的总裁也感叹“你真的很勇敢”。
2011年元旦,老崔在工体开了场演唱会,破天荒地让交响乐给摇滚伴奏,另一件破天荒的事情可能历史意义更大——这场演唱会被拍摄成中国第一部3D版的音乐电影。
为这一切忙前忙后的,就是3D china的总经理白强。“我们想把这场用3D拍摄的演唱会做成电影,做成蓝光DVD在院线、在国内外发行。”这是白强所期望的。
为此,他动用了与老崔十几年的关系,说服其授权拍摄、制作、发行3D版本演唱会。他还不远千里从韩国请来专业团队拍摄演唱会现场,他们带来了11对3D摄影机(中国很难有公司拿出两对以上)。在没有任何赞助的情况下,他自掏腰包300多万支撑整个项目的运作。当然,他为3D做的不止这些。
一切,都始于那部火爆得一塌糊涂、一票难求的《阿凡达》。
2010年1月,洪金宝的二儿子约白强吃饭,说有几个好莱坞的朋友想见见。饭桌上,白强认识了《阿凡达》的男主角替身鲁本和电影的几个制作人员,“他们就拼命和我说3D多么有趣,以及它未来的前景多么的好”。
后来,白强去了美国几次,又见了很多好莱坞影视圈做3D的人。没几个月,《阿凡达》剧组来北京宣传时,又跟白强深谈了几次。就这样一来二去,白强和几个朋友成立了3D China,在中国做起了3D项目的推手。
“我觉得这是个很好的商业方向,也是个很好的娱乐方向。”一开始,白强对此很有信心。3D也确实欣欣向荣——《阿凡达》在中国赚了个盆满钵溢走了,留给中国一股呼啸而来的3D热潮,电影、论坛、体验中心、游戏……大家都一窝蜂声称要迈进3D市场。
可是,2010年真正的3D在中国却没有像预期中那样顺当地一飞冲天。如今,美国的院线同期上映的电影里有六成是3D,而在中国,3D电影还是屈指可数。
之所以将崔健的演唱会拍成3D音乐剧发行,白强也是希望有个切入点,自己创建一个标杆性的产品。“这样,一旦有人对3D项目感兴趣,就会找到我们。”
现在,白强正在说服一些院线,能在放3D大片前拿出几分钟的时间放3D演唱会的单曲片段,或者能够给崔健3D音乐电影排出一些档期,“这有很大的难度。”他也明白越热门的电影前面那几分钟就越值钱,而档期更是黄金资源,但他坚持的理由是:这一切对于3D产业是有帮助的,院线也会长期受益。
令他兴奋的是,好莱坞的反应居然比国内热烈。
2011年1月初,白强邀约几位独立的电影人,搞了一次“好莱坞巅峰之旅”,从培养电影人的南加州大学,到电影公司、片场、主题公园,考察了几乎整个3D产业链——怎么拍摄、制作、融资、宣传、上映、衍生品的销售,到最后怎么分钱。
好莱坞对中国3D市场的兴趣,远远超出预期:好莱坞的媒体《好莱坞记者报》《综艺》杂志(Variety)和《洛杉矶时代》追着代表团采访,而《福布斯》杂志、雅虎电影频道也随之转载。20世纪福克斯公司前任董事长兼总裁、经典大片《泰坦尼克》《独立日》《勇敢的心》等的出品人比尔·迈坎尼克,南加州大学电影学院院长Elizabeth女士,全球最大的演艺经纪公司CAA的影业总管理查德,华纳兄弟影业总裁Steve等大腕,听说3DChina正在制作崔健演唱会3D音乐片,都表示非常感兴趣,愿意帮助发行。“他们惊讶于我们居然能做这样一件事情!”
白强说,他们都表示非常愿意与中国合作开发3D市场,于是一些合作意向也初步达成——今年5、6月份,白强可能会联合好莱坞的3D大师们在中国办几场培训,借此加强与中国3D领域的联系。
“3D在中国发展起来可能还需要两三年的时间。我们要做的是先打出品牌,占领阵地,接着再埋地雷,做好基础工作,然后再做一个标杆性的产品,但不指望这个赚钱。这肯定是个持久战。”
在做3D之前,白强做过的互联网、物联网,都是这样一个思路,结果其中两三家都成功在国内外上市。“我相信,3D是我下一个幸运阵地。”
Q/A
拍3D有风险 F=Fast Campany B=白强
F:做这个3D版的演唱会能赚钱吗?
B:我们不分老崔的票房,他给我们拍摄发行3D版的权利,最后双方利润分成。收入来自于这么几个方面:1.3D电视机的市场费用,他们在中国推广时,目前根本就没有中国的内容,这是一个市场;2.还是希望能够发行成一个电影,国外愿意帮助发行的还是挺多的,国内遇到的问题是,票房竞争这么大,是否能够争取到院线给上映。
F:看来还是有风险?
B:我们希望能做成中国第一部3D音乐电影。上次光线传媒的电影负责人评价我是“trick but intresting”,去好莱坞华纳音乐的总裁也说“你真的很勇敢”。
F:因为投资很大吗?
B:一共投资了300多万,当然这不包括后期的市场宣传费用。我们是想总得有个切入点,向大家展示一下我们的实力,以后有项目大家首先就会想到我们。
F:据说拍摄这个3D演唱会,用的都是韩国团队吗?
B:全部都是他们,能够一来就是11对3D摄影机,中国没有一个企业能够拿出两个以上。另外,3D拍摄的架子,中国也很少有。另外,这个团队很有经验,这是他们拍的第五场演唱会。同时,他们还非常敬业。他们工作的时候没有一句废话。12月31日晚上,他们立即整理数据,等到敲钟的时候,我和韩国的负责人握了一下手,其他的人都没有抬头,还在专注地干着自己的事情。这种专业精神,不是国内团队一时半会儿能达到的。
F:你是说,国内外3D进程的差距不光是差在几台机器上?
B:借用国外最顶级的人才、产业经验和技术,拍摄中国题材的内容,缩短初级阶段的过程,迅速提升中国3D影视的水准。
在具体的项目中合作,可能这是条捷径。
F:一部电影拍成3D到底会比2D贵多少?
B:好莱坞的3D会比2D贵25—30%左右,但是他们对一部片子的投资基数本来就大,中国的片子投资本来就很低,而且主要费用是后期技术投入,这是中国电影最为节省的一项。所以,要是按照中国电影目前的普遍投资额来说的话,拍成3D的成本就会翻倍。我们分析过,如果3D的片子投资少于4000万人民币是不可能的,稍微效果好一点的就会上亿。就这个投资额来说,片方更愿意花钱请大腕拉动票房,花这么多钱拍3D还是有风险。
F:就算中国有人投《阿凡达》那样的投资,能拍出那样视觉效果的电影吗?
B:我觉得那也不太可能。举个不太恰当的小例子,你让一个负责路边摊的人,去打理一个连锁经营的餐饮项目,根本就不可能做好,因为他接触的就是路边摊的那些人。所以,给中国影人这么大的投资,目前为止只能让他们更晕,不知道怎么用。
拍出一部好的3D电影,确实不是说像国内有些导演想的那样,只是说用3D摄像机去拍,或者说成熟的2D转3D技术。《阿凡达》的拍摄总监一再和我说,拍摄和CG技术,只是很小的一方面。一部好的3D电影,必须要有一个适合拍3D电影的故事和场景,包括节奏都要符合的。
F:今年能看到中国在3D这块爆发性发展吗?
B:2011年,3D在中国可能还是积累年。我看今年国内在电影这块3D的发展也不会很快的。不过,广告和音乐片可能会更好。中国现在号称有6200块屏幕,4200块数字,其中有2200块可以放3D,这样一些广告和前期的音乐片就会有市场。当然,如果斯皮尔伯格或者张艺谋说要拍个3D大片,然后说“白强,来合作吧”那当然求之不得了。
(场地提供:朝阳规划艺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