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9日下午,由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国务院国资委、国家工商总局、国家质检总局、国家安监总局、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红十字会、中国新闻社指导,《中国新闻周刊》与中国红十字基金会联合主办的第六届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国际论坛“低碳发展的道与度主题分论坛”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芳菲苑多功能厅隆重召开。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首席谈判代表、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苏伟,环保部宣教司副司长贾峰,英国驻华使馆气候变化与能源参赞David Concar,中国循环经济产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周凯,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区首席代表、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邹骥,《中国新闻周刊》副社长李中强,旅游卫视副总裁韩国辉出席论坛并发表了精彩的演讲。
在论坛上,围绕“低碳发展的‘道’与‘度’”的主题,来自中国政府有关部门的主管领导和企业代表就各自的监管领域和经营范围展开充分对话,并就低碳发展的“责任两难”问题展开权衡与考量,为2011年新春增添了一抹充满智慧与希望的绿意。
低碳发展事关发展方式转变
如今,中国社会处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面对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我们迫切需要低碳绿色的可持续发展。
对此,主办方《中国新闻周刊》副社长李中强在欢迎辞中认为:“从哥本哈本到坎昆,世界各国共同携手应对气候变化的愿望极其美好,而道路却并不平坦。拉闸限电、关停并转,以行政为主导的‘十一五’减排方式需要重新思索与考量。低碳已经成为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共识。”
作为本次论坛的协办方,旅游卫视副总裁韩国辉也对颇有感慨:“我们听见、看见了许多国内外各类自然灾害、人为灾害的新闻报道,这密集的灾害背后,其深层原因都与人类生产生活造成的环境影响有着密切的关联。我们祖先历来追求‘天人合一’,这是旅行者追寻的一种体验、一个目标,也同时是当今经济发展模式、生活方式转变的努力方向。”
中国循环经济产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周凯则强调:“中国产业发展的现实选择,就是要保持经济平稳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迫切需要产业结构调整和结构升级。中国资源依赖型发展的产业,对资源的依赖非常强。从整个产业链来看,中国乃至世界的产业发展都需要一个新的引擎,这个新的引擎是什么,就是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产业。”
节能减排需要政策与市场并行
“十一五”中国节能减排艰难收官,“十二五”开局在即,面对新的节能减排目标,既需要政策规划的引导,也需要市场手段将减排变压力为动力。
对此,中国应对气候变化首席谈判代表、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苏伟认为:“建立健全有效的体制机制,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保障,要制定和完善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法规,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制度设计。要发挥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主导作用,明确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中的职责,规划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
英国作为低碳发展的发达国家,在以市场手段促进节能减排方面经验丰富。其中,英国驻华使馆气候变化与能源参赞David Concar在论坛上介绍的英国气候变化税制度对中国低碳税的征收启示良多:“英国政府致力于提高能效,视其为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气候变化税是为扫清障碍,提高产业能效的核心政策。气候变化税给与政府调整税率的途径,进一步运用价格效应的能力和弹性空间。政府将继续寻找鼓励企业提高能效的最佳途径。2004年,欧盟能源指令生效,规定了各能源产品对应的最低税率。英国气候变化税的各项税率轻松高过了指令规定的最低值。”
企业成为低碳发展新主角
低碳发展市场机制的推广,让企业面对低碳更加责无旁贷,更让企业逐渐登上低碳舞台,并成为低碳发展的新主角。
对此,环保部宣教司副司长贾峰认为:“对企业来说,它的首要责任就是要承担自己的经济责任,为社会制造财富提供服务和产品。仅仅做到这一点显然还不够,正因为如此,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投身到更好地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行列中来。当越来越多的企业履行环境责任的时候,企业不仅感受到保护环境能够为企业的品牌,包括自身的发展树立一个很好的形象,更重要的是企业能够成为保护环境、保护地球的参与者。而且通过履行环境责任能够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无论能耗减少、资源的浪费的减少、新产品的研发等等都是通过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对于节能减排目标的分解,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区首席代表、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邹骥认为,应该“按照行业分解”,这样有助于把任务最后落到企业身上,而不是扔给政府。邹骥表示:“为了减排而拉闸限电,这是行政手段的一个必然结果,它的直接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会很高。如果只把责任和权利搁在政府身上,这是不利于提高效益的。
低碳“责任两难”如何权衡?
低碳,是企业转变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和良方,也是企业对社会可持续发展应尽的社会责任。然而,企业在践行低碳责任的过程中往往面临着“两难”的选择。
低碳:零和博弈还是合作共识?节能减排:政策挂帅还是市场导向?低碳发展:外部压力还是内部动力?碳税:减少排放还是降低福利?碳交易:低碳发展的推手还是杀手?新能源开发:环境保护还是环境破坏?新能源汽车:商机还是风险?低碳活动:推广低碳还是背道而驰?
对此,来自皇明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大唐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南车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平安保险(集团)、施耐德电气(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瑞森德公司的代表就各自的经营范围和实践展开了权衡与探讨。讨论中展现的“天人合一”之“道”与进退有余之“度”,将为中国低碳发展之路增益思索,增添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