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勋/文 成功率为零,我感到惭愧,也感到无奈。
过去的一个多月中,我一直在尝试着邀请一些央企老总出席报社1月15日举行的“观察家年会”。我和同事们确定的目标并不算高,邀请到一位央企一把手参会发表演讲,就算完成任务。但我们向六七家央企发出邀请并不断地沟通争取后,全部以失败告终。
这是我第一次参与年会的请人工作,本以为凭借报社的品牌、过往的积累以及自己的努力,邀请到一位央企老总似乎并不困难,但随后的不断受挫中,我发现自己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
几位受邀的老总,以不同的理由回绝了我们的邀请,无论含蓄还是直接,核心的意思都是“NO”。
一位老总当面对我说,1月中旬要出国开会;另一位老总电话中说,1月份要到台湾出差;两位老总通过联系人说,1月中旬集团要开内部的工作会议,无法脱身;还有一位老总的说法较为官方:1月的日程安排较满;最后一位老总则一直没有回音。
我们作为记者采访其它机构举办的活动时,经常以发言嘉宾的级别评价活动的规格以及主办方的实力。我们也听说,不同级别的嘉宾,尤其是一些专家学者,有标价不同的出场费。但参与了一小部分工作后我发现,邀请嘉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很多时候与钱无关。
老总们确实很忙,每一天的日程都排的满满的,分身乏术。我们的年会日期,似乎也与一些央企的年度工作会议“撞车”。这些都是我们请不到央企老总们的原因,但只是表面的,因为有反例:一些同样很忙、知名度很高的外资和民企一把手决定参会,有些甚至为此调整了工作日程。此外,我们邀请的央企老总中,其中至少有一位近期出席了其他机构主办的年会或论坛。
继续推断,更深层次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大部分央企老总比较低调,不愿出头露面,担心言多语失;对老总们而言,我们的品牌影响力和年会的价值可能还不够高,我们发出邀请的形式和内容可能较为传统;与报社年会当天老总们准备参加的其他活动相比,我们的重要性排在后面,等等。
我本想将“运气不好”列入其中,但我发现,这是在自我安慰。
其实,年会本应是岁末年初大家相聚交流思想、温故知新的平台,很多央企领导人也乐于交流、善于学习,但现在二者越来越不容易找到契合点。很多机构举办的年会成为充满商业气息的秀场,论题大同小异,嘉宾来去匆匆,发言空洞无物。老总们无法在论坛上畅所欲言,也很难听到真知灼见,参与活动成为负担而不是乐趣。
这些都让人感到无奈,但我仍然充满希望。我希望我们的年会能不落俗套,让参与者找到价值。我也希望老总们虽然不来参会,也能关注我们的年会,看到我们的用心。当然,我也希望明年再向央企老总们发出邀请的时候,能够打破成功率为零的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