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榛/文 零点票房突破百万大关,《让子弹飞》基本是赚定了;网上网下好评如潮,姜文终于赢得了大众的欢心。于是大家纷纷给《让子弹飞》贴上纯商业片的标签,给姜文扣上“成功转型”,“向商业妥协”的帽子,甚至有人发出“姜文堕落”的哀叹。以上说法,我均不敢苟同。在我看来,《让子弹飞》虽然热闹、好看,但骨子里依然很文艺;而且姜文从未妥协,也没转什么型,他始终固执地讲他想讲的,拍他想拍的,只不过换了表达方式。
什么是“商业片”?普遍的定义是,有商业的运作和宣传,有极具冲击力的视听效果,有刺激感官的各种电影元素,顺应当下文化流行趋势。不错,《让子弹飞》都做到了:该片投资一亿一千万,其中光宣传费就花了五千万,还有赞助商包机让他去法国戛纳卖片。姜文几乎在片中玩转了当下流行的所有商业电影元素,并且玩得很棒——
视听效果:精美、大气的画面,震撼的音效和配乐;明星:姜文、葛优、周润发三个老一辈大腕飙戏,陈坤、邵兵、廖凡、胡军、张默,一群新生代明星助威;暴力:老六横刀切腹取凉粉,张麻子挥刀砍掉黄四郎替身的头;情色:刘嘉玲扮演的县长夫人风情万种地和姜文扮演的张麻子调情,大胸民女被当丈夫面强暴;卖腐:周润发饰演的黄四郎与陈坤饰演的胡百万之间的暧昧,邵兵饰演的老二:“如果我出马,爬在桌上的应该是她老公。”搞笑:“步子迈得太大,会扯着蛋。”葛优饰演的师爷几乎张口就能让人发笑,而其他角色也是人人有笑料。纯情:张麻子暗恋周韵饰演的青楼女子;爷们儿:片中从主角到配角清一色阳刚猛男,尤其主角张麻子勇猛而智慧,匪气却正义、霸气中有柔情,幽默但不低级,理想主义又不失务实精神……树立了一个纯爷儿们的完美标杆。真是银幕上男性荷尔蒙充盈,银幕下女性荷尔蒙纷飞。
姜文坦言,虽然自己很喜欢,但《太阳照常升起》还是太意识流,超出了观众的接受能力。因此,他这次就是要拍一个让观众彻底舒服的片子。的确,《让子弹飞》慷慨地满足了观众所有的感官需求,让他们大呼过瘾,他们也就用节节攀升的票房作为回报。不过,以此就能认定姜文放弃了艺术追求,向商业妥协,向票房折腰吗?我看,不能。除非拍片拿的不是投资人的钱,而且拍出来也不到影院卖票公映,否则任何电影从本质上讲都是商业片。赚钱、讨观众喜欢,其实是每部电影应尽的本分。姜文尽到了这个本分,但不代表他就丢失了自我,背叛了艺术。难道非得卖不出去,曲高和寡的才算文艺片?而商业片必须肤浅、媚俗才能赚钱?有没有第三种可能——票房、口碑双赢,商业、艺术兼顾?
有,并且姜文做到了。正如张麻子在片中把枪和印章同时往桌上一拍,发誓要站着把钱挣了。《让子弹飞》的成功无疑是向整个中国影坛宣告,文艺片也能面目可爱、票房大赚,商业片也可以有思想、玩个性。排除大众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不谈,《让子弹飞》在精神内核上实为一部彻头彻尾的文艺片。
首先,影片嬉笑怒骂的背后,弥漫着浓郁的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情怀——假县长张麻子“不要钱,不要女人”,到鹅城只办三件事,“公平、公平,还是公平。”胜利之后,所有人都各得其所,而他却只能落寞地送走身边所有人:知心的弟兄、心仪的女人、没心没肺的百姓、老谋深算的对手。其次,老六坟头的数字手势木雕,城门口女人们用击鼓颂歌的方式对故事进行起承转合,广场上遍铺白银和枪械,四勇士带一群鹅勇闯碉楼,师爷被堆积如山的白银掩埋……这些荒诞、夸张的表达实际都是很现代主义的手法,散发姜文强烈的个性色彩。再次,哲理、犀利的对白,不但充满了戏剧的张力,而且饱含深刻的隐喻,不动脑子的人能够开怀大笑,动脑子的人可以回肠荡气。如此高端的黑色幽默,恐怕只有好莱坞的昆丁能敌。
姜文一再强调:“商业元素未必是坏事,看怎么用。其实好片子可以不糙、有想法同时也有快感的,就像才貌双全的美女。”其实,普罗大众并不排斥你表达崇高的、文艺的思想和情怀,他们只是不希望你板着脸来表达,他们花钱花时间到影院不是来上课,也不是来做研究的。相反,对影评人和文艺小众来说,一部电影既能触及灵魂和精神,又能刺激感官和视听,岂不能妙?姜文实现了这种双赢,他用最“三俗”的元素,表达最崇高、正统的情怀;用最轻浮、痞气的语言,传递最深沉、尖锐的哲理。正如一位投资者所说:“我不认为他被资本征服了,我觉得他的才气成功地和资本联姻了,这是当今任何导演都应该走的路。”
姜文走出的这条路,虽令人欣喜,但却并不让人乐观。毕竟,在当下的中国电影大环境里,姜文的双赢很难被广泛传播和复制。姜文一直说自己是“业余导演”,因此他可以17年只拍4部电影,不管票房好坏,每部都掷地有声。他可以3年前经历了《太阳》的票房惨败,却依然能为《子弹》找到比《太阳》更大的投资,聚集更牛的明星大腕,获得院线一如既往的信任和支持。这样的牛逼,中国有几个导演做得到?更普遍的情况是,有思想、有情怀的导演,在业内缺乏名气和号召力,拿着好剧本找不到大投资和好演员,最终勉强拍出来,连院线排期都难。能找到投资、吸引到明星的大导演,往往又缺少思想和情怀,影片虽票房不低,但口碑却很差。不过,无论如何,姜文的“子弹”为中国电影业树立了一个全新的、健康的标尺。有标尺,就有努力,尽管其中的过程会艰辛而漫长,但绝对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