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 首页频道 > 记者空间 >
【记者手记】我的老师张维迎
导语:在我看来,张维迎就是说出皇帝没有穿衣服的小孩,别人都笑他傻,但也许他才是那个看透本质的人。

李丽/文 说起张维迎,我只能算是他的半个学生,因为我是法学院的,而张维迎是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因为在学校时时间比较空闲,所以当时弄了一张北大比较有名气老师的上课时间表,里面赫然列着上课非常受欢迎老师的名单。现在回想起来,有几位老师还算记得,一位是社会学系的郑也夫,一位是中文系的孔庆东,还有就是光华的张维迎。

因为张维迎老师在北大的名气,使得他的课非常受欢迎,很多其他学院和外校的学生都来旁听,以至于有时候张维迎老师的课上位置紧张,正常来上课的学生都会被旁听的人占了位子。有时候学生会有抱怨,我们这些旁听生有时候会担心被赶出去,甚至做好了站着听课的准备,但是回想起来,貌似也仅仅有学生的抱怨,张维迎是不管这些事情的,他只是讲好自己的课,至于下面坐的是不是真正选课的学生,似乎与他无关。他的这种态度,使得我们旁听生异常胆大起来,与正常选课的学生一样,听起课来也非常理直气壮。如果运气好,还会碰上张维迎发书,他会将自己写作的书免费发给来听课的学生,如果碰上要求签名的学生,张维迎也是乐此不疲。

我听的那门课叫做《博弈论》,这门课有时候听起来轻松愉快,因为涉及到经济问题,还算有些领悟,但是一旦涉及到数学问题,立马就变得酸涩起来。除去这些学术问题,对这门课感触很深的是,张维迎在字里行间所透露出的思想让我记忆尤深。说实话,张维迎在外界总是遭到一些微词,当然,张维迎在外界的论坛上也经常会看到他的身影,无论是走穴也好,还是发表自己的观点也好,外界的评论也是五花八门,说他是左派,右派的都有。但是在我的印象里,我对他唯一的感受就是他是一个非常纯粹的经济学家。他看问题的角度,完全是从纯粹的经济学角度出发来研究这个问题,不加任何政治的考虑,我有时候想起来感觉他甚至有些纯真。他也知道自己的学术角度是不太适合时事的,有时候提出某些观点时,也会自嘲一把,说这样的观点如果被讲出去,肯定又受到批判了。

记得他举过这样一个例子,美国的名校里,每年都有一小比例的名额是为富人准备的,如果富人可以捐助一定数额的钱,就可以让自己的子女进入美国的名校来就读。而学校拿到这笔钱就可以为资助贫困的学生,甚至可以提高老师的待遇,来使得学校越来越好。在他看来,这是一种非常公平的资源交换,每个人都有资源,每个人的资源一旦交换成功就会产生价值,穷人家的孩子没有钱,可以用自己的聪明智慧来获取读书的机会,富人家的孩子没有聪明智慧就可以用自己家的财富来获得读书的机会,而学校就可以用富人的钱来帮助穷人家的孩子完成学业,这是一个非常良性的循环。但是这种办法是不可能在中国实行的,虽然在中国的高校中也存在高官、富人的孩子通过歪门邪道进来的,但是为何不把这条路透明化呢?让富人和高管的孩子有一个透明的方式可以进入高校,只要他们能否付得起高额的成本。现在是他们基本上不用成本就进来了,国家受到了非常大的损失。他当时自嘲道:“如果说北大拿出一部分名额给富人,那外面的言论肯定要把北大骂死了。”

也许正是他的这份纯真,使得张维迎在进入光华之后就“仕途坎坷”。本来在厉以宁院长卸任之后,就应该是张维迎来继任,但是因为外界对他的批评过多,使得张维迎上任的时间一拖再拖。等到外界的批评减弱时,才让张维迎当上了院长。但是,无可厚非,张维迎带领下的光华是有目共睹的。无论是光华的讲座,还是光华学生的就业,在北大都是非常“牛”的。我记得我当时找工作时,我们戏称,光华的学生挑剩下的工作,才轮得上我们其他学院的学生分。

当了记者之后,也经常会在一些公开场合听他的演讲,一如他在讲坛上一样,依然是用非常纯真的经济学角度来分析问题,没有任何其他因素的考量。其实,我有时候会担心,像张维迎这样的教授,在体制内的北大,会不会容忍?但有时也宽慰,北大毕竟是北大,应该会有这样的胸怀来容忍一位这样纯真的教授。

昨天,看到张维迎卸任的消息,我有些难过。作为一位旁听他课的学生,张维迎压根不认识我。但是,作为旁听了他一学期课的学生,我却非常欣赏他。记得在刚刚结束的第九届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上,他的那句“中国发展不靠周小川,而靠柳传志、靠马云这些企业家”让台下的观众掌声不已。

也许我对张维迎认识的还不深,也许我对他也不是很了解,但是在我看来,张维迎就是那个说出皇帝没有穿衣服的小孩,别人都笑他傻,但或许他才是那个看透本质的人。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相关产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