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斌 坎昆时间12月10日,起床较晚,大家基本上都是中午左右才去会场的。似乎每个人都知道,今天要等到很晚,说不定要在会场过夜。
英国一位参与谈判的人员说,10日凌晨两点他们才从会场返回酒店休息;当天的凌晨五点,他们又从酒店返回会场、继续谈判磋商。有的人只是在酒店里冲了个澡、换了身衣服,就返回会场了。
在当日晚间举行的非正式会议上,对大会提交的主席案文草案,各国代表团团长也轻易不敢明目张胆地反对通过案文。
唯一例外的是玻利维亚代表团团长,他认为新的草案与在哥本哈根相比没有更多的实质性内容。
会议结果如人所料的被推迟,大会在晚间9点半恢复非正式磋商会议。经过将近6个小时的“加时赛”,终于在当地时间12月11日凌晨近三点结束。
达成的结果体现平衡,却进展甚微。
双轨制下会议通过的两份决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工作组达成决议,倡导成立一个数十亿美元的“绿色气候基金”,该基金受联合国管理,用以帮助发展中国家适应气候变化。但该决议没有明确这笔资金从何而来。
《京都议定书》工作组达成的决议措辞较模糊,强调“特设工作组应及时确保第一承诺期与第二承诺期之间不会出现空档”,但并未给出第二承诺期具体时间表。
“在某种程度上分析,我们至少保住了双轨制和《京都议定书》。”中国代表团的一位成员对记者说。
《京都议定书》的决议中还强调发达国家到2020年在1990年基础上绝对减排25%至40%。不过,这一减排目标数字措辞较弱,仅为一个参考目标。
坎昆会议达成的协议,只是一个没有法律约束力的框框。太多的细节留给了明年。
会议结果得到了中美等国的肯定。
会后,玻利维亚在其新闻稿中评论,坎昆文本是在没有得到共识下强行通过的空洞和虚假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