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婷婷/文 花将近4个小时看完金马奖颁奖礼全过程,不知道这奖跟内地电影人还有什么密切的关系。也许那个《集结号》拿最佳影片、李冰冰等内地影人拿影帝影后的时代,就要过去了。
以前采访香港电影金像奖主席陈嘉上的时候,他说的一段话或许可以移位评价今日金马奖。他自己觉得金像奖就是香港电影人给自己颁的一个奖,年份好的时候大家都赚到钱了,大家就更关注艺术片人文的东西一些,如果整个行业不好萧条一些,那金像奖就会更鼓励商业片多一些。
几乎每届金马奖都要回顾台湾本土电影的历史,之前关于台湾电影媒体唱衰几乎是统一的调子,自从《海角七号》当年的一支独秀,到今年的《艋舺》,《第36个故事》一系列影片在台湾票房大卖以及内地的走红,台湾电影特有的缓慢的小清新调子已经在逐渐俘获更多观众的心。
这些影片的集体勃发以及金马奖对其重视程度显示出,台湾电影人希望在大片满地的情况下占领属于自己的一片空间。
从本届金马奖的每个奖项的提名名单来说,虽然不乏中港合拍片《十月围城》以及《叶问》,以及巨制《唐山大地震》这种超大题材的影片,但更多的是内地观众闻所未闻的《当爱来的时候》、《父后七日》、《第四张画》等等“国片”(台湾本土电影)。而后者这些投资更小,更具人文性质的影片夺走了大部分电影奖项。
金马奖对其的肯定,对台湾电影无疑是一种助推。我猜典礼结束之后,这些台湾文艺电影的下载和盗版量应该都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峰。这其实也是电影节的意义,不只是给予出色的电影工作者鼓励,一个单纯的颁奖典礼,更应该是一个输出价值观的地方。想想看,如果不是奥斯卡的最佳外语片奖,我们还能从什么渠道看到《小鞋子》、《美丽人生》、《入殓师》这样细致又温暖的电影呢?
金马奖对表现这些价值观电影的推崇,在当下各路资金涌进,烂片充斥的大陆,意义更为重大。我们可以不在乎台湾电影人自已关起门来游戏一般的金马奖,却可以通过个瓶口分析《透析》或者《玩酷青春》这些来自内地的深刻影片。这些电影在我们常常发出,“内地人的钱太好赚了”,电影人随便忽悠一把就能赚个满体锰的时候,显得我们还没有完全地沦落。一旦电影变成彻头彻尾的低级娱乐产品后,结局只能是死亡。
不过,想表现出台湾电影人的人文情怀并没有错,但是本届金马奖偏袒得是否有些过度了?不然,以王学圻的实力,无论怎样也要好过阮经天吧,电影的总体质量上,《十月围城》也要强过那个罗嗦的《艋舺》好几倍。不过又能怎样呢,这就是人家台湾人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