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 快公司 > 机构 >
知识宇宙:教育巨无霸
导语:

点击www.kueducation.com,人们得以进入知识宇宙公司(KU),这家美国著名教育机构的网站。从它的主页上,浏览者们可以了解到这家全球教育公司,在全世界有3700个教学点,拥有4万名教师和专业人才,立足大型在线中学和高等学校以及与超过5百万学生的每日校园生活相关的学校管理系统等领域,在三个关键教育领域,即学前教育、小学和中学教育以及高等教育提供服务。

这家如章鱼般触及教育领域各个方面的庞然大物,市值高达17.5亿美元,旗下掌控着近50家公司,之间彼此联系。目前,KU已经几近主宰互联网的下一个核心运用,即网络教育中的若干领域。据称,美国在线教育的领域如此宽广,每年有着超过100亿美元的潜在市场。

如果需要解释这家公司何以展示如此吞霸天下劲头,势必要将它的主人,迈克尔·米尔肯(Michael Milken)这位富有争议的人物推到聚光灯下,尽管他本人现在宁愿离群索居。

有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某些天才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实属天命驱使所致,米尔肯印证了这个说法。出生于1946年7月4日的米尔肯在20世纪70至80年代是美国证券业界中响当当的人物,是他发展了高收益债券(也就是人们说的垃圾债券),在股市中呼风唤雨,攫取个人最大收益。1989年,被人称为垃圾债券之王的他遭到98次证券欺诈指控,被指犯有多重违背美国证券法的重罪。1990年他认罪,并被判十年囚禁,终身禁止从事证券活动。入狱不到两年,因为他配合指证他人且表现良好而得到释放。从监狱释放后的几天之内他就被确诊患上癌症。得知自己病情之后,他忘我工作,通过积极治疗来恢复健康,并借助慈善来重塑个人形象。米尔肯自我形象和公众形象之间的差距所带来的质疑和争议仍然对他,及其所触及的事物如影相随。

1996年,米尔肯和他的兄弟共同投资2.5亿美元,甲骨文公司董事会主席兼CEO的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也出资2.5亿美元,以此组建KU公司。

当时,知识产业通常被人认为具备自己特色的市场细分,即学前教育,K-12(从幼儿园到中学12级)、大学教育以及公司培训。米尔肯将它们全部纳入自己的目标。而且,他设定好将它们彼此联系的框架,将自己的教育帝国精准定位,以此在利润丰厚的网络教育空间中独占鳌头。“KU公司很早就看到这个机会,”Eduventures.com公司的皮特斯·托克斯(Peter Stokes)如是说。他的公司为非盈利机构和公司提供教育研究。“他们很快组建一个令人生畏的公司集群,我会为这些公司配置最好的人员。”

正是在早期幼教以及K-12教育中米尔肯获得了他最大胆和最有远见的收获。KU公司已经创建、购买或投资了一系列提供在线课程、测试、考试准备、学习指导甚至学校管理,横跨学前教育到中学教育的公司。这些公司也分享彼此之间的数据库和资源,相互联系,以获得附加值的服务。在为公司提供教育服务的同时,KU也积聚可以成为它们最具价值的资产,即幼儿学习、技能层次以及在线学习行为的数据库。

米尔肯直插教育市场的核心,即幼儿教育的机敏体现在他对小公司LeapFrog(跳蛙)的运作中。这家公司生产名为Turbo Twist的可被编程、与人互动的教育玩具,并且与KU公司提供的在线资源相联系。这个玩具以及其他新跳蛙产品将信息上溯反馈到公司的数据库中,孩子们的技能水平以及学习进程在此得以分析和追踪,随后服务器把为某个特定孩子技能水平、甚至是他的学校课程量身订制的新教育游戏包下载到玩具中。

通过将跳蛙公司与KU下辖的其他K-12公司集群整合,米尔肯在1997年,他买下这家公司的当年,收入就达600万美元;1999年,跳蛙公司收入就超过了6600万美元。事实上,跳蛙公司在1999年以50美元价格售出的跳蛙学习产品的数量超过Palm公司销售的手持电子产品,并且销售在2000年翻了一番,达到1.6亿美元。令人称道的是,KU公司牢牢控制所有的细节,其商业计划着眼于未来的20年,以孩子初次踏入KU公司门槛为开始。孩子们刚开始和跳蛙玩具玩,长大后在学校中用KU的软件,然后选择SAT考前辅导。KU最终的目的就是让孩子们在一生中都使用它提供的教育服务,直至他们步入职场和退休。

如果这个战略得以落实,回报可能是非常惊人的。2000年,美国对从学前教育到大学教育(包括在职培训在内)的总投入金额达6600亿至7500亿美元之间,是美国国防预算的两倍。根据致力于远程教育市场研究的非营利组织Educause说法,教育零售价(例如学杂费)远远高于互联网电子商务首要摇钱树,即书籍、CD和鲜花。 而KU公司就是处于这个风暴的正中心。所有的竞争者都在仰视KU在怎么做,所以真的很难高估KU在这个行业所处的中心位置。


尽管KU公司有超过5300万孩童注册学习,而且有着巨大潜在客户基础的诱惑,K-12空间并不必然是教育产业链上最硕大的果实。分析家们说,真正的盈利是在公司教育之中。2000年,美国公司共花费540亿美元用于员工的培训。越来越多的公司将培训任务外包,公司为外包、在线培训和教育所支付的金额从2000年的22亿美元增至2004年的114亿美元。而KU公司已经占据很好的位置以获得极大的市场份额。

米尔肯迅速强势进入K-12和公司培训市场,这并没有引发业界争议。但当KU进入高等教育领域试图掘金时,情况可不是这样。米尔肯最初打算组建KU公司的附属品牌,知识大学(Knowledge University),一个主要由米尔肯拥有的实体,与6所世界上最著名的大学建立联系。根据合约,这些大学的教授们可以借助知识大学来提供面向教育的在线课程资料。作为回报,米尔肯许诺,力保每所大学因此而获得将数千万美元的收入。但当某些教育主管和学系成员得知米尔肯是这所知识大学的幕后人时,他们拒绝接受这个设想。有些教授对自己的课程资料以及所在大学的名誉被卖给这个臭名昭著的白领罪犯,而且将被他一再售卖的可能而愤怒不已。没关系,米尔肯手头上还有一个解决方法,一个极具他个人化的备选方案。

替米尔肯出面,为知识大学冲锋陷阵的人是他的老朋友安德鲁·罗森菲尔德(Andrew Rosenfield),他也恰好是芝加哥大学的理事。在20世纪80年代,他是Lexecon,一家当年得益于米尔肯垃圾债券而行情看涨的经济咨询公司的合伙人,与米尔肯有多年的交情。

当米尔肯是知识大学主要所有人,成为校园内众议纷纷的对象时,他玩了一个公司结构组合座次调配的把戏。通过一家叫Nextera的自有所有权公司,KU以6000万美元的价格从罗森菲尔德手中购买下Lexecon,让他组建了一家新公司,UNext.com,并从KU手中以不公布的价格购买下知识大学的主要产权。米尔肯在UNext.com公司中保留20%不参与投票的股份,知识大学很快被一个新的学校,Gardean大学所替代,由UNext.com公司所拥有并运行。

“显然,我们想与之合作的大学对米尔肯控股的事实感到不快。”罗森菲尔德说。于是,UNext.com在1999年1月买下知识大学,也正是这个月,KU买下Lexecon公司。当知识大学变身Gardean大学后,UNext.com公司进一步与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卡耐基梅隆大学、芝加哥大学以及伦敦经济学院等顶级大学签订合作协议。为了和这些大学合作,在5年至8年中至少要向每所大学支付2000万美元。

但这还有一个别的阻碍。尽管是得到认证的大学提供课程学习资料,但注册的学生获得的是Gardean大学的学位,因此,Gardean必须得到认证。米尔肯的机敏又一次得到证明。网络学校的认证可以通过远程教育和培训委员会(DETC)来获得,该委员会自1956年起对函授和远程教学予以认证,其认证准则是,申请的学校必须出示两年来作为真正远程教育机构所认可的,符合道德理念的运行记录。解决方案很快就有了。UNext以不向外界透露的金额买下一家现成的函授学校,即ISIM大学。这家成立于20世纪60年代的所谓国际学院在1993年得到认证。通过购买ISIM,Gardean成为一家得到认证的大学附属。据DETC相关规定,Gardean因此而得到有条件认证。

KU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可能并不是它的商业计划或在执行过程中因市场变化而带来的阻力,相反,问题可能事关公司幕后的主导者。代表KU最重要资产的米尔肯难以预测的经营手法,这正是那些根深蒂固的怀疑者们看来KU最大的债务。“绝大多数都设法招惹媒体的注意,甚至不惜低声下气去乞求,但KU不这么做。他们对媒体很是不屑。”乔·克斯特罗(Joe Costello)曾经对在KU公司担任副主席的人如是说。

这的确有些自相矛盾,KU公司越过多地拒绝讨论自己,自然也就越少提及米尔肯,而米尔肯的影响力反而越大。任何参加教育会议的人都知道KU,都知道幕后的米尔肯。当记者和分析师们被拒之门外,那些曾经在KU任过职的人都不遗余力地盛赞米尔肯,称他给KU公司留下了类似精神分裂症般的管理形象。其他人说他心有旁骛,过多地把时间用于所热衷的慈善事业,只是挤出那么点时间给这家新兴公司。克斯特罗则认为,别人认为米尔肯对KU公司只投入一半的兴趣和精力,这实在是误解。“人们总是说米尔肯如何操纵公司,公司想低调处理米尔肯的活动,但我知道的一个事实是,我在公司的那一阵子,米尔肯对公司发展投入大量的心血。”

米尔肯事必躬亲的管理方式可能对KU公司来说并不是很好,克斯特罗认为,他自己仍然相信米尔肯依旧是一个没有被驯服的垃圾债券交易员。“我来到公司的那一天,米尔肯给我一个名单,上列40家他想购买的公司。在我看来,很多公司并不是很适宜。”有一家公司尤其让他很纠结,于是便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米尔肯。“两周后,米尔肯来电话告诉我他已经设法拿下这家公司,我应该立即着手接管这家公司。我作为副主席的否决权只是这么多。” 克斯特罗只在KU公司工作了三个月。他说,作为一个外人,他从未得到米尔肯的信任。KU公司的内在圈子是米尔肯长期以来缔造的,有些追溯到他经营垃圾债券的那段时光。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相关产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