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晶 2010年9月20日当晚23:00(北京时间),当克里斯·安德森挥舞着双手在讲台上的时候,无疑是“创新无处不在”的最好诠释。这位因著作《长尾理论》和《免费》知名的管理学家,为创新赋予了宏旨——改变这个世界。
演出开始了。尽管在座的听众和讲演者每位都是主角,这是TED演讲历来备受关注的原因——这个创始于1984年,现由Chris Anderson创立的非营利机构主办的会议,被称作世界上最高级的俱乐部,社会精英交流的盛会。
但不同之处在于,这一次,发生在纽约的现场同步到世界上84个城市,这也是TED首次在全球直播。所有的一切讨论则围绕着一个既恢宏又切身相关的主题——国际社会应当如何为世纪之交上立下的千年发展目标而做出努力。
“我们的确获得了进步”,梅琳达对此适度肯定,她一手促成了此次演讲,而她的先生比尔·盖茨则正忙于准备不久之后的中国之旅,以唤醒这个日渐为人青睐的大国的慈善意愿,这一消息早已传得沸沸扬扬,为此引发的讨论更是众声喧哗。
2000年,全球领导人曾雄心勃勃地制定了8个关于拯救生命和改善生活的目标,期待在2015年可以一一兑现。TED当晚恰对此发起追问:这些目标,离我们究竟还有多远?
让我们来看看十年前联合国定下的拿些新千年目标究竟包括些什么?1、消除极端饥饿和贫困;2、在世界范围内普及小学教育;3、促进两性平等并赋予妇女权力;4、降低儿童死亡率;5、改善孕产妇健康;6、防治艾滋病毒和艾滋病;7、维系环境的可持续发展;8、发展全球发展伙伴关系。
答案显然并不容易得出。在将近一个半小时的演讲中,四位来自不同领域的演讲者逐一展现他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观察和理解,我们已经做了什么,还需要为那些最弱势的群体做些什么。当镜头扫过听众严肃的面庞,这种仪式感更像是一种宿命的召唤。
嘉宾中,梅琳达的演讲格外富有激情。组建基金会之后,她得以无数次地走进那些东南亚和非洲的贫困国家。在她和团队的调研中,以女性特有的敏锐发现,尽管世界大有不同,但其中却有微妙的相似——“到处都有‘可口可乐’”。这是商业的力量,它们可以有效地渗透到非洲和东南亚等最偏远的地区,“为什么我们不可以?”
“我们需要从这些创新者身上学习”,梅琳达说。她进一步总结出可口可乐成功做到这一点的三个特征:首先,得到的是实时数据,而并非那些过时的无用信息,从而得以迅速改变。比尔·盖茨和梅琳达基金会在印度运用了这一方法,当一个男孩感染了小儿麻痹后,随之在一月内开展有针对性的注射疫苗运动,得以挽救数以百计的生命。
不仅如此,她进一步指出可口可乐在营销时的策略,它们往往运用正面信息,这令人非常有启发。她让听众试图思考那些关于“不”的信息——不要进行没有保护的性生活,不要忘记洗手,等等。这种重复显然令人生厌。她认为,那些令人愉悦、带来尊重和彼此信任的方式往往更能引起共鸣。
比尔和梅琳达,在公开的媒体报道上,两人的观点尽管并不总能保持一致,但二人的“人生下半场”(鲍伯·班福德写有《人生下半场》一书,提出人生的上半场是追求成功,而下半场则是追求生命的意义)有条不紊地并行着,搭乘的都是开往同一目的地的慈善火车。盖茨是少有的交出职位后影响力依旧不减的人,而梅琳达具有感染力的表达在一个细节可见一斑:据说巴菲特决定给比尔·盖茨投钱,便是在梅琳达身上看到了前妻的影子。
很早以前,梅琳达和比尔就决定基金会只集中资助几个重点领域,取决于两点:哪些问题影响人数最多?哪些问题一直被忽略?很多慈善家也是这么做的,而热衷猜谜的盖茨夫妇执行起来分外精确和严格。巴菲特在不计回报地向盖茨捐钱之后,给出的唯一建议正是,“专注于目标”。
尽管在梅琳达的演讲中并未对比尔数天后的中国之行有任何提及,但她想必也分外关注此次旅程。尽管二人曾无数次地来过这个国家,但这一次,他们或许期待中国听众能真正理解“美国梦”的含义——那不仅仅包括不计出身的奋斗与巅峰时刻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