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伟勋/文 前两天,生病的父亲出院,护工小李送我们到楼下时说,多保重。当天下午采访时,一位媒体同行和我聊到我们被某家企业(简称“A企业”)封杀之事,得知我的态度后,他说,你自己多保重。
一天之内听到两次“多保重”,给我的感受有些不一样。在我理解,护工小李是希望我们保养好身体,媒体同行也有这层意思,也许还有希望我们“小心一些”的善意提醒或者含蓄劝告。
我和这位同行,就是在共同采访A企业时认识并熟悉的。我和A企业联系过三四年,此前经常受邀参加他们的采访活动,也经常发表一些关于他们的报道,其中也包括在他们看来属于负面报道的文章。A企业地位强势,财大气粗,对媒体比较友善,这是他们长期以来留给我的印象。
最近一段时间,A企业举办新闻发布会时已不再通知我们,新闻稿也不再发给我们,这就是俗称的“封杀”。我知道,这是因为我们所做的一些负面报道让他们感到不快。
其实,所谓的负面报道,并不是我们刻意为之,而是因为他们在一些项目建设、收购兼并和公司运营管理中的所做作为被认为有失公允,让一些利益相关方产生了忧虑和质疑。我们作为记者,客观地记录这些声音,站在中立的立场上还原事实并展现各方观点,是我们的职责所在。
可能是由于我们就敏感问题向A企业求证时没有获得详细答案,也可能是我们在个别文章的标题设计上有些醒目,如果只看其中一些文章的标题,似乎可以列入负面文章之列。但实际上,我们在采访报道并没有任何敌意,也不想带有主观色彩。如果读者细心通读全文,我想他们能够看到我们的中立立场。
站在中立的立场上,即便我们欣赏某个人,但如果他做了坏事,我们也不会歌功颂德。同样,即便我们不认可某个人,但如果他做了好事,我们也不会横加指责。对于企业、政府部门和其他机构,也是如此,无论这些机构是强势还是弱势,也无论他们和我们的关系是远是近。
当然,我们也需要进行自我反思。比如,怎样才能更好地把握“平衡”原则,让采访报道更加让人信服;在坚持中立立场和职业操守的基础上,有没有办法既客观全面地反映事实,又能让报道对象更好地接受?
毕竟,我们的目标是维护公众利益,推动社会进步,而不是引起不必要的误解和麻烦。
那天下午,媒体同行说,A企业曾和报社高层有过沟通,但之后发现我们的报道并没有发生他们期待中的变化,感到不爽,接下来便进行了封杀。
此时,我感到有些无奈,但也庆幸自己工作在一个宽松和包容的单位。目前为止,报社高层并没有把他接到的招呼或受到的压力转移给我。
告别时,媒体同行问我,以后还写不写A企业。我说,无论A企业对我们是好是坏,我们该做报道时还是要做,该怎么做还会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