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金松 栾川塌桥之后,“百年不遇”的暴雨被称为是主要原因;吉林的洪水肆虐之后,更是爆出了“1600年一遇”的“客观事实”。
没有人去查当地的水文监测资料,这些都是当地官员在灾难之后的突然发现--原来历史正在今天重现。
不过,即便是查了也没什么用。难道指望1600年后的子孙后代把今天发生的洪水引以为戒吗?就像我们不可能扒着水文记录来计算,今年又该多少年一遇一样。但除了这种提前预知之外,我们是否还有其他避免灾难的方法,我们是否应该从以往的教训中得到某种启发;我们是否真的从内心里敬畏生命。
虽然栾川是否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暴雨,还没有得到确切的求证,但其降雨量超过了1975年,却是当地人直观的感受。1975年,河南驻马店发生大水,同样由连降大雨引发的水灾,使驻马店、许昌、周口、南阳1100万人受灾,死亡人数2.6万。当时的水利电力部部长的钱正英称之为,“水利工作最惨痛的教训”。
同样是一场大雨,在栾川造成了超过60人死亡特重大伤亡事故,但在距离与其不远并且与其地质条件相近的卢氏县,同样的洪水、泥石流共造成3人死亡,1人失踪。
不过3年前的7月30日,卢氏同样为大雨付出过代价。当年卢氏遭遇大雨引发的洪灾,共有79人死亡失踪。在吸取过往经验的基础上,卢氏今年制定了《山洪灾害防御预案》,将防御工作细化到每个村:每个村里配有“五员大将”,分别是雨量监测员、水位监测员、手摇报警器报警员、鸣锣员和口哨员。灾难来临时,可以靠这些原始的手段帮助村民们逃生。
在栾川塌桥事故之后的一次防汛视频会议上,河南省水利厅厅长王仕尧也特别提到了卢氏县的预警经验。但不知道该厅长是否在灾难之前就把他称为的典型经验进行了重点推广。也不知道在这之后,是否会有地方政府向学习招商引资经验一样,争先到卢氏取经。
“百年不遇”不应该再成为事故的借口,我们不能指望能抵御大自然,也不能指望所有的桥梁都坚不可摧,更不能指望能像先知一样预知灾难。
但我们至少应该有所作为,栾川水文站在上游监测到洪峰的时间是在7月24日中午12点,并且及时通知了当地政府。然而发生在下午5点的大桥垮塌事故却造成60多人死亡。如果真是百年不遇的话,是否应该采取百年不遇的紧急措施。这中间5个小时的时间,当地政府难道没有足够的时间采取应急预案吗?
至于当时的应急预案中预备了哪些措施,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在灾难发生后,栾川县的《灾害防御预案》不见了踪影,包括当地官方媒体多次向政府部门索要,最终也没有见到。
希望“百年不遇、千年不遇、万年不遇”成为我们提高警惕的理由,而不是事故之后的借口。如果依然有人拿这当挡箭牌,我们只能说,“狗日的百年不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