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俐/文 中国号称是全世界拥有最多网民的国家,其互联网硬件建设确实是非常牛的。
我在中国境内上网一向非常方便,不论是在城市或乡镇,网吧比比皆是且便宜,不少咖啡茶座小旅舍还有免费无线上网服务;即便在偏远的农村里,不少家庭也有宽带设备,上网聊天、联网玩游戏都非常方便。
在中国生活三年有余,已经习惯这种方便和网速通畅,有时回到老家马来西亚时,发现用MSN传文件竟然可以耗上数小时乃至好几天,感到非常吃惊。但是这种便利,在我进入新疆境内的第一站吐鲁番终止了。
今天到一家小网吧要求上网时被拒绝了。柜台的服务员问我要身份证,我说我只有护照,他回答道,那不行,不能上网。这是我在中国其他地方从来没有遇到过的情况,我问那么外国人在这里要上网怎么办?没有身份证就不能上网。为什么外国人就不能以护照为证件上网呢?因为外国人都是“特务”,一个服务员开玩笑地说。
我还以为这家网吧的规模太小,于是又在城里转了一圈找更大的网吧,得到相同的答案。另一家网吧的女服务员比较有耐性解释,她说目前吐鲁番市内的网吧都用相同设备的机子联网,必须输入身份证号码启动账号,一个身份证号码只能启动一台机器,而这个系统的设置无法支持护照号码。好心的服务员还建议道,你去找可以接待外宾的宾馆吧,也许他们有这个权限和机器。
这种限制只限于新疆境内,自从2009年7月5日新疆发生暴动事件后(在中国被称为7.5事件),中国政府为了避免有害信息的传播,把省内的互联网服务暂停了近乎一年,今年5月中旬才重新开放,但添加了各种防范措施。
我在策划旅途路线时,就已料到在新疆可能会出现上网限制,更多的境外网站可能会被强大的防火墙屏蔽,于是我还特地在上网本安装了翻墙软件以防不备,免得到时因无法查看信息而影响旅程。但是我没有预料到我会因为外国人的身份而无法进入网吧。
我在中国境内旅游时,是一个低调的外国人,毕竟长得一副中国人面孔,口操还算标准的普通话,虽然有时带点广东的腔调,对于中国的风土人情也还算比较了解,只要我不说,没人会怀疑我是“老外”。
但是每当出现需要出示证件的情况下,我就露馅了,这包括在需要投宿住店时。如果严格按照规章办事,只有带星级的酒店宾馆有权利接待外国游客,但我是低成本出行,只挑招待所或青年旅舍等住宿。虽然有时店主会有点为难,要求我出示更多的证件支持,比如包括我在北京的暂时居留证,但在一番询问后,基本上都会让我入住,也没有要求更高的房价或“封口费”。
之前就有中国友人提醒我,要低调,别老是把马来西亚人挂在嘴上,说老家在广东就好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有时候内外待遇有别。但我终觉得,诚实相待对于建立互信和深入交流是很重要的,如果一开始就说谎了,接下来还可能要编更多的谎言来圆谎。
尤其是在中国,有好些“标准问题”经常出现,一环扣一环地建立和辨识与陌生人交往的基础平台。来自哪里?年纪多大了?成家了吗?工作了吗?念什么专业的?哪一家大学毕业的?做什么工作?工资多少?有时候我都觉得这些问题和挑女婿没有多大区别了。
在某些地方,说来自国外,确实会带来区别待遇,我指的不是歧视,而是更多的“善待”。比如某一家青年旅舍的老板就曾对我说:“对于中国游客提出的种种要求,我基本上不会过于搭理,但是国际友人嘛,都会尽量配合和满足他们的要求,毕竟要注意我们的国家形象啊。”
在新疆境内,有的维吾尔族人,在听说我是外国人后,话就会变得比较多,聊得也比较开,不再问我觉得中国怎么样,而是问我觉得维族好吗?害怕一个人到新疆吗?
这样的问题倒是让我想起了数年前在巴基斯坦旅游时,经常被当地人问,你觉得巴基斯坦人都是恐怖分子吗?类似的问题都是在一个假设的前提下提出的——觉得外界人对自身的国家或民族存有偏见,进而有可能会更加刻意地想展示更美好的一面来争取好感。
不论是在旅途中还是在生活中,我不喜欢被歧视,但也不想因为是“国际友人”而被特别关照,我只是希望大家都以平常心交流,不卑不吭,坦坦荡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