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能顶半边天
导语:

林俐/文 在甘肃省游荡了一个月了的期间,我大部分时间都呆在村庄里,不论是住店还是搭住在农户人家里,我见到了许多辛勤的妇女。

她们总是家里起床最早的人,曙光还未降临就已摸黑在厨房里做早饭,接下来就是一整天的劳动——从打理家务,店里、地里或牧场上干活,到打点丈夫孩子们的起居饮食等,一直忙到晚上10来点钟躺下休息,几乎把全天的时间都奉献了给他人。

她们总是在劳动着,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外面。有时候地里庄稼的收入不够支付日益提高的生活成本,她们还会到临近的地方打零工,比如去新疆采棉花,到餐馆帮忙等,农忙时又回到自己的田里或牧区干活。

我想起了前些年在巴基斯坦留宿当地人家时,那边的妇女们对我一人在外游荡感到无限的怜悯。她们首先问我,有丈夫吗?没有。有兄弟吗?没有。巴基斯坦妇女们就吱吱有声地摇头表示同情。然后她们问我是否得打工挣钱养活自己?是的。还需要打理家务事吗?当然。她们的脑袋晃动得更厉害了,用充满怜悯的目光注视着我。

对她们来说,我的生活一点都不值得羡慕,既要为经济来源愁,家务也得做,哪来的时间享受人生?要是巴基斯坦妇女看到甘肃农村女人们的辛劳,她们是否加倍的同情?

但我觉得同情多多少少是一种带有优越感的表现。各地不一样的生活条件和风俗习惯,基本上决定了大家过着自己熟悉的生活,如果想要互换,不一样的生活方式还可能过得不踏实。

在甘肃的农村里,我经常见到路边墙上涂写着大大小小有关生育计划的标语,这些标语当中又有很多看似在“教育”老百姓们放弃“重男轻女”的观念。比如“生男生女都是好娃娃”、“两女结扎户获得一次性奖励”、“溺毙女婴违反法律”等标语。


在农村,劳动力就是生产资源,农户们都希望有儿子帮忙分担重活,传统观念里,女儿出嫁后就是泼出去的水,担忧老年无子养老没保障。但这些观念在一些政策的推动下,似乎有了一些改变。

来自临泽县,30来岁的老李既是农民,也是一名焊工。两个女儿出生后,他和妻子决定结扎不再生育,得到了一些补贴,以后的养老金也相对较高。另外,因为是“两女结扎户”,他们孩子的中小学教育全免之余,买书的费用也不需要掏,寄校住宿每学期也有几百块的补助。他说孩子的教育费用很便宜,几乎不花钱。

我在老雷家庭旅馆住宿的期间,雷嫂称以前家里花了比较多的资源供大儿子上大学,小女儿则初中就辍学在家里帮忙。现在儿子学成归来,女儿不干了,想自己到城里闯一闯。雷嫂觉得这些年来,有愧于女儿年纪轻轻就一直在家帮忙,虽然担心,但也不想阻止女儿出走的意愿。

对于她自己天天劳作不休的生活,雷嫂没抱怨,她说等到冬天到来没事干的时候,反而会闲得发慌。她天天看着来自四方八面的游客们来来往往,却从来没想过有空时自己也出去走走看看。冬天时去暖和的地方玩吧,我建议道。她迟疑了一下说,还得看家,看着牛羊等牲口呢,她接着道:“我也不喜欢出门”。

但雷嫂17岁的姑娘已经走出去了,但她是否会在外头闯出一片天地,还是最终倦鸟知归,还有待时间考验。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相关产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