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电池企业在新能源汽车上动辄几个亿的豪赌,阿尔特中国汽车技术有限公司总裁王跃建摇摇头,诚实地说:“我们是小公司。”
如今他们已经是国内营业收入最高的独立汽车设计公司之一,去年实现销售收入2.7亿元,早已超过闯关创业板未果的上海同济同捷。
这家“小公司”,开始另辟蹊径,意欲做电动车行业国内最大的设计开发公司。为了这一梦想,2008年开始他们就开始准备,并制定了三步走计划。今年开春,电动汽车市场的爆发利好,让他们既慌乱又兴奋。
计划赶不上爆发
忽如一夜春风来。就在近两个月,由地方政府主导的新能源汽车需求猛然上升。有城市甚至要求,在明年初能够设计出一款新式的纯电动出租车,实现5000台量产并投入使用。
时间很紧,王跃建和阿尔特公司都感到压力。“我们从两年前开始做,但是没有想到市场需求这么快、这么迅猛。”
阿尔特之前为自己设计的路线是:先以日本企业现有技术为基础把系统做好;再与日本企业成立合资公司,将核心零部件在本土量产;然后再研发新能源汽车车型,直到量产。
如今,纯电动车的解决方案可以设计出来,与日本ENAX株式会社、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共同出资的上海公司也已经成立,但关键的电动车用锂离子电池还得等到下半年才能量产。
中国政府希望汽车行业借纯电动汽车实现弯道超车,由汽车消费大国转向汽车强国的意图在《关于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通知》中再一次得到体现。在这份备受关注的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中,补贴的重点是纯电动与插电式混合动力,力度是“最高补贴6万元”。而对目前真正形成产业化的新能源技术混合动力则被列为“节能技术”,每辆补贴3000元。燃料电池技术由于技术尚不成熟,不在此次补贴范围内。
各个地方政府开始率先成为国内纯电动车市场的买家。北京、上海、长春等城市纷纷表明需求——在未来一到两年内,要让纯电动公交、出租在城市里跑起来。
为上述城市设计开发的电动出租车,正在北京大兴亦庄的阿尔特工厂里敲打定型。“到明年,很多阿尔特设计的纯电动车就会在路上跑了。”王跃建憧憬着。
上市,是必须的
“到那时才是阿尔特上市的最佳机会,”王跃建说,他们会在路演时指着路上跑着的某辆纯电动车,骄傲地说:“这是我们设计的。”这样,对资本市场更有说服力。
去年底,阿尔特完成了第二轮融资,近2000万美元的资金来自于新企创投,三井创投、韩国KIP和金沙江创投。
接受三井、韩国KIP的融资合作,是为了让其帮助整合日本、韩国的市场。王跃建认为,现在汽车制造开始从世界转移到中国,长期来看,汽车设计也将从世界转移到中国。为了迎接这一趋势,他们现在开始有意在欧洲、北美做些活动、积累资源。
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的融资商谈过程中,不断有“更贵”的机会找来。但是阿尔特这边一直都显得比较诚心——他们认为时间比价格重要,早点上市的话,可以早点做一些事情。“有了钱,机会就多了。所以时间最重要。将来要想挣钱,机会多了。”王跃建说,他自己就倾向于早点谈妥。
上市是必须的,但具体时间还定不下来,创业板是个选择。风险投资存在短期收益的压力,这与新能源汽车长期的投入战略存在矛盾。阿尔特打算将融资的钱用来继续做大传统领域,在纯电动车领域加深各个环节的介入。
2007年金沙江创投、红杉资本联合投资800万美元的时候,阿尔特还不是这个名字、这个思路。
从“拿来”开始
阿尔特的前身,是2002年由董事长宣奇武成立的精卫全能,原本只是一家技术中介公司。当时中国汽车行业长势凶猛,对技术如饥似渴,恰逢三菱汽车与克莱斯勒在全球进行整合,很多工程师被闲置。宣奇武开始利用其在日本三菱等公司工作的经验和人脉,为中国汽车厂商提供技术解决方案。“基本上可以解决中国厂商的所有问题。”
后来,奇瑞主动上门,拿来1亿元的大单,问:“能不能设计整车?”最后QQ6项目促使阿尔特“变身”,进入整车设计领域。
现在阿尔特客户由早期的奇瑞,拓展到一汽大众、北汽、福田、江玲等多家汽车厂商,业务范围由整车开发突破到汽车动力总成,而以前只有国外的主机厂掌握这些发动机研发 技术。
一开始打造的豪华“国际”阵容,也开始本土化。2005年,为了在设计领域起步,阿尔特在北京全日制上班的外国人中就有十几个日本人,几十个韩国人,完全靠国外专家为主导来解决设计问题。每人年薪近百万元。“当时国内团队还没有建立起来,国内需求又急迫,付出的代价就是成本很高。但是有一个好处,把体系搭起来了。”
本土化的不光是人。在新的电动车战略中,阿尔特开始与日本企业在中国成立合资公司,以求将技术引进,在中国量产。目前,他们已与日本Enax在上海成立合资的电池公司,另外,研发控制器的合资公司也会在不久后组建。整体的计划是:在长春做电机、在上海做电池单体、在北京做电池组装。
通过这种联盟,阿尔特不仅能快速、系统地引进日本成熟的电动车技术,还有望在自有生产线上实现电动汽车本地化的小批量生产。
主张“拿来”的王建跃,并不是反对自主研发,而且他相信,中国自主研发的电动汽车也终将成功。只不过阿尔特是小公司,而且电动车技术需要时间的验证。
“我们是一个以人为本、以技术为本的小公司,两轮融资才1个多亿,这点钱拿去投新能源,泡都不会冒一个,我们的特长是技术好,不是资本多,所以不能这么赌。”
他们看到,在全球电动车产业上,日本的技术、市场是最领先的,产业链生长已历经20多年,无论从人才、零部件供应能力,还是市场需求上都比较成熟。结合阿尔特之前就跟日本车企保持有紧密关系,他们找到一条参与新能源汽车的捷径——把日本的纯电动车技术拿来,与中国的人才、原材料、市场结合,立足在国内汽车整车设计的基础,提供电动车整体解决方案。
一般情况下,开发一个车型都是几千万级别的,加上系统,这个费用得是有很多市场主体参与买单,才会开始启动。现在的解决方案是设计通用化的解决方案,再针对不同的客户做开发,达到共同摊销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