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民勤
导语:

 

南面和东面都朝向腾格里沙漠的国栋村,已经有不少曾经的庄稼被沙漠化侵袭。这片耕地在上世纪90年代末被农民放弃

林俐/文 过去一个星期里,我都在甘肃省民勤县的一个村子里呆着。许多村民对我来这儿旅游感到不解。的确,说来旅游可能会被误解为说反话来嘲讽民勤人,是来观光无止境的扬尘风沙吗?或是来尝尝矿物质含量过高而变苦的地下水?还是来看看村子被沙漠吞噬了没?

每当村民反问我:“在这儿玩,感觉如何?”,我老觉得不好回答,不想违心地说挺好的,毕竟我不享受天天被沙土从发根沾到脚尖,像浑身裹了一层沙子做的保鲜膜;但我也不能过于诚实,说我能理解为什么那么多民勤人想逃离这片日益缩水的绿洲。

民勤夹河乡路边的小麦。农业是民勤主要的经济来源,种小麦的农民已经越来越少,因为其他的经济作物如葵花籽和洋葱等的卖价更高

收留我的那位村民,正好和那股往外逃的趋势逆流而行。当他的兄长和父母都放弃了民勤迁移到内蒙古后,他却选择了辞掉在兰州城里的工作,回到了村子里,独自留守。

他不耕地,所以不能说是农民,按村里的说法,他是“二杆子”——不务正业。但每年春天,他总会拉上一条长长的车队,带着自愿者到村里来种梭梭树治沙。其他时候他忙着搞民间组织来对抗沙漠化对民勤的侵蚀。

村里人不太了解他在做啥。虽然农民们也知道沙漠化正在加速逼近,治沙是必要的,但不可能让他们自掏腰包种没有收成的梭梭树(一种沙漠植物,根部能够固定沙子流动)。当来自城里的自愿者在种树至体力不支时,农民们就等着被雇佣,帮忙挖坑挑水挣点零花钱。

国栋村其中一片沙漠化的庄稼,被民间组织“拯救民勤”承包下来转变成生态林,每年春天志愿者到这里种植上万株梭梭苗子治沙。


 梭梭树是沙漠植物,叶子呈针形状,耗水量少,适合用于缺水的民勤。梭梭树的根部可以固定沙子流动,同时有助于其他寄生植物盘根生长,帮助恢复生态。

毕竟生活不容易。据说近年来,在政府推行的“关井压田”政策下,不少民勤农民“下岗”。以保护环境为由,为遏制过度开发土地导致沙漠化、地下水流失和水质恶化,政府通过只提供足以耕种2.5亩地的水源给每户农民,这么一来,农民即使有更多的地,有更多的种子,也无法耕耘超过2.5亩地的限制。

一个农民对我说:“我要是可以种5亩地或更多一些,我早就奔小康了。现在是刚刚够维持生活。” 有的民勤农民是因为有地不能种,或是种地养不饱全家子,开始往外务工,据一名开办工作介绍所的老板说,以前出外务工的大多是18、20来岁的,现在30来40岁以上的增加了许多。而且能走出去的,都不想回来。

虽然我佩服选择留守和扛起责任来修复家园的村民,但是我更能理解选择逃离的人们。也许这是一个自然淘汰过程,最终,走的人将远远超过坚守的,于是这片超载多年的土地将得到喘息的空间,进而逐渐修复,而只有坚守到最后的人们,也许才有机会看到这片大地重生。

民勤县城广场的一座塑像刻上了总理温家宝有关民勤的名言:“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罗布泊曾是中国第二大盐水湖,在上个世纪70年代,因为周边人口增多,不断从河流取水,最终导致罗布泊干涸。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相关产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