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商记者 朱熹妍/文 刘丽杰/摄 白云峰说,如果“末日论”大行其道,环保就不可爱了。他和这个发展中大国的领导人处于同样的立场——为了环保,目前该做哪些事情,应该做到什么程度。
白云峰已经习惯了别人拿他说环保的事儿。
可能因为哥本哈根,或者《2012》,也许是今冬罕见的寒冷,环保、低碳再次成为一个时髦的话题。媒体的预约电话又不停响起。不过,白云峰最火还是2007年,他连续站上三个不同的舞台:东京证交所,CCTV中国年度经济人物,年度时尚先生。那年,他32岁。
这些荣誉和关注,都与他是博奇环保的CEO有关。这家公司的主要业务是给烟囱里的黑烟“洗澡”——做脱硫、脱硝处理。凭着这个市场,博奇2007年登陆东京,成为在东京主板上市的第一家中国企业,这也是中国在海外上市的第一家环保企业。
从那时起,如果谁想炒环保概念,还要顺道捎上商业,那他一定是不二之选。
如今35岁的白云峰,看起来仍像是一个体育、娱乐明星,黑西装、白衬衫,因为坚持健身,身材保持得不错。不难理解,那些长枪短炮为什么老是追着他跑——年轻、多金,从事的行业正如其人,清爽而上进。
2009年最后一个月里,白云峰没有去哥本哈根,虽然身边的人都叫他去,但他懒得“去火车上发表个宣言”,他说那不过是一场结局早已注定的秀。当王石骑了7公里单车,赶到会议开幕式现场时,博奇环保正在全国各地同时铺开建设三四十个项目。
事后,东方卫视还是请他客串了一起“波士堂”的主持。那期节目就叫做《哥本哈根归来》。因为大家要说的话太多,原定的台本被临时取消,现场激烈讨论了三个多小时。白云峰笑着说,一开始挺紧张的,后来还行,为了环保和哥本哈根,他把自己的又一个“第一次”献出去了。
当主持人,对于白云峰来说,算不上什么难以完成的任务。因为,他总是在做一些难以改变的事情。
博奇前身是国华电力体系下的三级子公司,主营业务包括脱硫等环保业务以及承接系统集成等IT业务,成立于2002年,并从日本引进了两项脱硫技术在中国15年的使用权。不过,开始的情况有点糟糕:当时突然出现了许多脱硫企业,激烈竞争使得之前1000多元的单位千瓦造价在短期内跌至数百元。博奇突然就被稀释了盈利能力。
2003年,因为工作需要,白云峰由国华电力到博奇担任主管市场的副总经理,从国有企业到私营企业,白云峰跨过人生的重要节点,“毕竟,之前捧的是个金饭碗”。白云峰到任后,组建了一支强有力的市场销售队伍,到各地去竞标。那几年的辛苦,白云峰记忆犹新。
“没有谁会真正地帮你。所有业务都是跑出来的。”曾经为了等一个客户接见他,白云峰在人家的办公室外面坐了一天,甚至不敢离开吃饭。凭着这股子拼命劲儿,2004年,博奇环保的合同销售额做到了20亿元。
另一件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是2007年的东京主板上市。当时,董事会几经协商,决定申请东证主板上市时,两位日本董事对白云峰冷冷地说:“如果上市失败,我们就撤资,你这个CEO也就别做了。”白云峰选择了坚持。
他希望博奇能够进入日本市场。日本被认为是一个环保技术大国,他们会用紫外线给烟气洗澡,不建大坝就能用水流发电,借助行人踩踏支持地铁照明,但因为知识产权、交流与信任等方面的问题,一些好的技术很难合作、引进。“越是存在隔阂,越要主动走出去,让别人了解你。”
白云峰最终带领博奇闯过了关。现在,博奇不光与日本的几家大型环保技术公司建立起了很好的联系,还在日本投资了几个有前景、有技术的小型公司。
聚光灯自然而然追了过来。当央视年度经济人物活动的记者找来时,他几次拒绝。最后他接到了施正荣的电话:“小白,你应该出来,让你的经历和想法、理念去影响更多的人,让大家都来关心环保事业,让年轻人都能勇于接受挑战。”白云峰再次站到了台前。
一阵火热过后,白云峰除了跟公益、环保、社会责任、创业相关的事以外,尽量减低自己的公众出镜率。博奇公关们的工作目标则更明确——他们希望自己CEO的大众形象能够更显稳重、成熟。这比较符合博奇的主要客户——国有大中型企业领导们的风格。
眼下低碳、环保经济正逢其时,这也正是博奇发展的关键时刻,因为经济危机而耽搁下来的新业务拓展正待重新开启。白云峰和中国这个发展中大国的领导人处于同样的立场——为了环保,目前该做哪些事情,应该做到什么程度。
博奇开始承接水处理和废弃固体处理的项目,这是个必然。“我认为环保是一个减法市场,任何一种污染物的治理到一定程度就会饱和。作为上市公司,要高增长就要开发新的业务。博奇正在努力变成一个环保综合方案提供者。”这涉及到商业盈利模式的调整,以及人力资源的补充,白云峰皱了下眉头,这并不容易。
不管前路如何崎岖,白云峰对环保产业的未来一直充满信心。他始终认为,环保不能光喊口号,必须靠务实的行为去实践。除了脱硝、脱硫,博奇并没有做为烟气脱去重金属的业务。白云峰说,既然国家还没有这方面的要求,博奇就不会超前上马这种项目,原因在于,即使推出也不会有企业买单。
“环保应该是一件让人欣然接受的事情。”这句话白云峰说了不止一遍。
白云峰不赞成极端环保,认为那实际上也是在破坏一种平衡。现在人所处的社会状态,也是自然积淀的一种平衡,这种平衡也需要尊重和维持。
哥本哈根会议声称,这是人类拯救家园的最后机会。但白云峰说,如果“末日论”大行其道,环保就不可爱了。他会自觉地例行一些“小事”。晚上回家,用最小的光源照明;洗澡时关了水再涂浴液;有空闲时就骑单车在门口转悠转悠。“做一点,感觉就好一点。”
对那些动不动就拿环保说事儿的商人、明星们,白云峰并不反感。他说,甭管真心假意,关键是他们确实去做了。
网商:一直觉得环保这个行业很好,因为利润和社会责任是统一的。
白云峰:嗯,但毕竟还是朝阳行业,在发展过程中有很多困难。
网商:哪些困难?
白云峰:太多了,市场的认知度,包括很多企业观念以及技术滞后对于环保的阻碍。可能也有企业具备前瞻性眼光,但更多企业还是处于一种混沌状态、逃避状态,甚至像是聋子的耳朵,先摆设,用不用另说,甚至就只为应付检查。
网商:那么博奇是坐等有需要的企业上门,还是会主动去开发呢?
白云峰:主要是依据国家的要求。国家行政的强制指令、法律法规的硬性要求,是提升市场最行之有效的力量。我们也不需要告诉企业怎么做、应该做什么。当然博奇本身要做一些社会责任性质的推动工作,如参与环保概念的推广和论坛。
网商:曾经在山西采访,遇到过这样一个企业。因为煤炭价格上涨,产品价格下降,陷入亏损。但是当年政府让他们上一个几千万的节能环保项目,更加重了他们的困境。你认为这个项目该不该上?
白云峰:我觉得是他没有用好这个技术。环保和发展,经常容易被不同立场的人对立起来,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面临的责任和压力更大。有人说,环保在工业发展中属于奢侈品。一个亏损的企业,你还让他去上环保装置,这不是雪上加霜吗?事实上,这样看问题是不对的,首先你占有了煤炭资源,煤炭资源是大家的,你占有了,就应该负担一份责任。你说的这个企业,亏损的主因是外部价格的调整,属于阶段性亏损。上环保项目未必就是一个损耗。有前瞻性的企业一定要看到,这个项目可能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益。而这种效益是中长期的,甚至是远期的。
网商:这些可能更适合对大企业说吧?
白云峰:中小型企业也是一样的。大家都觉得环保是花钱,其实这关系到你的生产环境、商业环境,甚至包括政府的认可。不承担社会责任,永远也做不大。那句话用在这里也合适,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网商:你自己是个环保主义者吗?
白云峰:是,但我不激进,环保应该是自发的。
网商:“不激进”,是不是博奇发展环保业务的一个重要观念?
白云峰:你需要按照规律来,不能做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情。国家没有要求你脱离重金属,你就不用去冒进。处理好被要求的环保项目就OK,这就是现实性。博奇毕竟是一个企业。
网商:很多做环保的小公司,创业者都是技术出身,不懂市场,先期又要投入,所以过得很惨淡。对他们,你有没有什么建议?
白云峰:他们就是我说的环保企业的“先驱”。企业家要是没有融资的头脑,就不能算是一个企业家,他还只是一个科研人员,还不能够把项目跟应用结合起来。技术、产品、包装、推广,缺一不可。
网商:一些投资者大多抱着“我不懂,我不投”的心态,徘徊在环保行业门口,你认为这些小的环保企业有投资的价值吗?
白云峰:那是小VC。大的VC对于绿色产业投资都很有意愿。我认为,风投进来未必就是好事情。目前这个阶段的环保公司更需要战略投资者,因为环保是个长期的行业。VC、PE们谨慎行事,无非就看能赚多少钱、能赚多久的钱、投资回报率有多大。
网商:你认为环保是个巨大的商机?
白云峰:是危机,也是商机。你的产品一定要低能耗,未来发达国家对进口产品征收碳排放税势在必行,很多事情早做比晚做好。从行业看,环保的设备、技术、工程、解决方案……甚至到文化,战线很长,可以做很多事情,容量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