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戴爱群/文 去年下半年,奥运村西边开了一间经营日本京都“怀石料理”的“料亭”——“花传·美浓吉”,以此为契机,我开始比较认真地学习“怀石料理”——原来对这种日本顶级料理的认知仅仅源于少量资料,现在可以亲口品尝,并向老板、厨师当面请教,收获端的不浅。
学习的结果,发现在餐饮艺术层面,“怀石料理”的主要宗旨和原则具有普世价值,尤其对于目前日渐混乱、衰落的中餐,就是一阵来自山野、海滨的清风,具有如何强调都不过分的指导意义,比如:
崇尚自然,强调季节性;反对过度追求昂贵、稀有的食材或反季节的山珍海味;绝不刻意装饰,尽量少用调料,不提倡过分加工,充分发挥食材的原味。
设计菜单只取应季的食材,收茄子的时候就用茄子,收山芋的时候就用山芋。其中既要有山货,也要有海味,还有平原的物产,平衡动植物搭配。同时要考虑客人的爱好、修养、年龄、家乡等因素,不把主人喜欢的菜强加于人。
厨师料理食材时要诚心诚意,集中精力,认真地与每种食材对话。最大限度利用食材的色彩、香气和味道;提倡尊重材料的本味,能生吃的就生吃,不行的话就稍微煮一下或烤一下;即使是边角余料,也绝不浪费。为食用方便,食材要适当改刀,即便是多刺的鱼也要求剔得极其干净。
色彩比较素雅,反对浓重的装饰,崇尚简素余情。
等等,等等。
既有严格的程式,又崇尚自然;既盛情待客,又不强加于人;既反对过度奢华,又追求极端精致——“花传·美浓吉”形成并坚持这种作风已经297年了。
我们中餐呢?眼下有三大时尚:
一是过分追求原材料的珍贵、稀有。吃粤菜不为欣赏其“清而不淡,鲜而不俗”的风格,品尝“五滋六味”,而专重燕翅鲍,以满足炫富、交际的需要。
二是疯狂寻求辛辣刺激。吃川菜不求“一菜一格,百菜百味”,只为“麻辣烫”而来,不过暂时刺激、麻醉一下生存高压下苍白、紧张、麻木的神经。
更可怪者,将中餐改为西式造型,专门在装盘、餐具上下功夫,甚至“生吞活剥”近年流行的所谓“分子厨艺”,将厨房变成实验室,以试管、注射器做炊具,把大豆卵磷脂做出泡沫,橄榄油弄成面条,低温煮鱼烧肉……种种花样,不一而足,再取古诗名句为菜肴命名,一味迎合“向往”中国文化又似通非通的洋人胃口,并以此为中西合璧,为中餐进步。
总之,谈起中餐的创新、发展,很少有人愿意踏踏实实从了解食材、学习传统、练好基本功入手,总是表现为急功近利、表面文章。这正是我特别推崇“怀石料理”的宗旨和原则的原因。
据说曾有人把自己的诗集给苏东坡看,求其品题。
东坡看后云:“君是好人。”
“我问的是诗。”
“能不做诗,更好。”
我相信有志于改良、发展中餐的厨师都是好厨师,不过,能专心做好菜,不做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