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卫路:谢谢汪总。对粮食市场的预测,关系到宏观调控政策,但是我这里就讲几句,在去年粮食暴涨的情况,据我所知,很少有人预测到它什么时候到顶,什么时候出现拐点,几乎没有人预测到这个拐点,会出现暴跌,在暴涨的时候,大部分企业都进了大量的原料和对未来市场价格的预测也仍然存在很多我们不大一致的,是反弹还是中期反弹,还是下降,这个都是可以理解的,下面哪位?
潘华斌:我是中粮研究部的潘华斌,刚才几位谈的内容非常深入,包括基本面和宏观经济方面。
我补充一个个人观点,我觉得从农产品行业来说,应该重视农产品加工转换的过程。在从农产品收储环节,国家对小麦、稻谷、玉米包括大豆等都有收储,这些收储政策对解决三农问题非常有利,我认为,还应重视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环节,如面粉加工、大米加工、玉米加工,还包括养殖环节,其实也是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环节,建议国家加强对加工转化产品的政策支持,包括采取储备政策等,加强对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环节的支持,应该比收储原粮或者原农产品效果会更好,因为加工转化环节能够将农产品价格顺利传到至下游,并带动农产品价格上涨,又能将农产品转化成可直接消费的产品。
我补充的另外一个观点是,我认为未来的生物能源,因为中粮在国内来说是参与最多的企业,我认为生物能源走向是非粮,以粮食为原料做生物能源,特别是在中国来说不是长期发展的方向。我们在广西做的木薯燃料乙醇,就是走非粮路线。国内还可以考虑以红薯等为原料的燃料乙醇和未来的第二代生物燃料——纤维素为原料的燃料乙醇,这是生物能源未来发展方向之一,谢谢大家!
杨卫路:刚才中粮的这位嘉宾谈到了粮食加工的问题,我这里也插一段,粮食加工业,据我了解,是我们国家比较落后的一个行业,中粮介入了,把中粮系统的粮食加工业还算比较好,但是我们国家大部分,包括我们城镇居民所消费的米、面、油,很多产品都是在我们非常简陋的加工条件下制作出来的。我们国家在这方面还是欠债比较多,我们国家的粮食加工业,如果有可能的话,尽量投资,在这一方面,一些跨国公司、一些大的国际公司,他们起了很好的榜样,他们的企业我们可以去看看,是非常干净、整洁,而且我相信是符合一些卫生标准的。我们国家自己的企业,应当在管理方面,要积极地去上一个台阶,要积极地进取,我觉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哪位嘉宾要讲?
费忠海:我补充两点,第一,我们讲直补的概念,最早的政府的托市收购,中间缺少很多环节,刚才汪总讲了,其实农民得到收益,但是没有得到完全收益,这是我们和托市体系有很大关系。这里大家都知道,直补是最好的方式,用现金直接补偿给农民。当时我也带着这个疑问,问相关的政策制定者比如发改委和财政部的领导,回头我们来看,我们的官员,其实他们考虑问题是非常全面的,并不是我们灵机一动就想出来的,说这些人一天坐在办公室里,不了解实际情况,实际上他们非常了解实际情况,比如我们托市收购玉米,每家农户种多少玉米,玉米什么质量,在中国这种农村的一家一户的状态下根本没有办法统计,你收大豆收玉米,你根本不可能直接补贴给农民,这在现有的体系下根本做不到。后来我一听,觉得讲得非常有道理,在这种环节,他直补不了,确实做不到。而且我们的信用体系不可能有效地保证每个农民种多少粮食,粮食质量和数量是没有问题的,做不到。做不到的情况下,现在这种托市的办法是不得已的办法,但是你托市,本身肯定有很多弊病,我刚才讲了,这种托市的办法,可能从今年到明年,很多品种是很难运行的。很现实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我们的仓储容量,因为今年是大丰收,我们的仓储容量再托市的话,到手的粮食销售不了,就很难再收购新的粮食。
第二,托市最大的问题是把原料价格抬上来,但是大家都知道下游产品销售不畅,价格非常低,等于从贸易环节到加工环节,这个产业链破坏得非常严重,或者市场化机制遭到了重大的冲击,表面上看,我们提高农民收入,把粮食都收起来,但是下游产业破坏非常大,所以这种政策,我认为是不可持续的,做不到双赢。理论上直补是可以做到双赢的,既能提高农民收入,又能保证市场化运行,但是中国的一家一户的农耕方式,很多品种直补是不现实的,这就是我们现在存在的非常重要的矛盾,这个矛盾确确实实很难解决,可能政府也在研究和讨论这一问题,因为我们上周在丽江开玉米方面的讨论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陈国强所长就这个问题阐述了很多政府制定决策考虑的因素。
对价格的一些看法,可能说我们三个人对价格看法基本上不会有太大的区别,只是大家对阶段性的认识有所差异。我前面讲了,我们现在所研究的是两轮大牛市,也可以这么说,99年到08年的牛市,彻底改变了前二十年商品价格运行的周期,我们认为,当时的价格趋向不可能再回来了,商品价格的底部是不断抬升的,包括这次暴跌,大豆从5800跌到2800,很短时间内跌到3000,但是也很难进入到99年的1800,那种低价格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这和全球的宏观经济和消费格局包括货币因素都是息息相关的,随着全球人口不断增长,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人类消费水平不断提升,人类对资源的渴求度,人类的增长,物质消费的增长,人口的数量增长,和地球资源的紧张可能成为地球和人类最重要的矛盾,资源可能就越来越成为一个最重要的一个战略加捻,价格就不断上涨,底部不断抬升。
杨卫路:关于这个问题,各位嘉宾还有什么没有?
毛长青:我也提一些补贴的情况,粮食补贴,现在的补贴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说白了是收入补贴,种粮直补、农资补贴、农机补贴和良种补贴,加起来1300个亿,这个补贴要按照WTO的规则,我们单项补贴,不能超过产值的8.5%,整个粮食总产值加起来是8000个亿,未来的空间到底有多大,可以算。要么做成收入补贴,否则不能超过这个比例,单项补贴8.5%和总项补贴8.5%,加起来17%。
第二,补贴跟提价的关系,我个人观点,补贴还会增加,整个四项补贴,提价是一定会继续的,因为中国的情况跟美国是不同的,中国的情况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跟日本是相同的,中国也不会走像美国的农场化,美国也就是两百多万的农场主生产粮食,中国走的可能是日本的小农场的模式,一个农场大概四五十亩耕地,把农产品价格相对比较高,维持种粮的效益,走这个模式,对中国来讲更适合,中国是人均耕地资源相对比较稀缺的国家,保障本国粮食安全,一定会在补贴和提价的路上选择的,补贴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年来的补贴,是跟着2003年之前的基础面积发放的补贴,实际上对粮食的生产刺激作用很有限,我不知道各位有没有到农村调研,我是看过,因为发放的是按照面积发放的,对于种不种粮食,种什么样的粮食没有关系的,对粮食生产的刺激作用并不明显,只能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未来在提价这一块,走日本的路子,这种政策上选择的可能性会更大,因为我们国家的人均耕地面积相对比较稀缺,和日本比较类似,这是未来的中国粮食政策选择的一个比较可能的方向。谢谢。
杨卫路:日本战后对农业采取了有保有弃的策略,保证食用谷物、大米的生产,完全自给,放弃了玉米、小麦和大豆。我同意毛总刚才说的,可能中国将来要走日本的道路,但是我从我的内心讲,我真不愿意走日本的这条道路。下面还有哪位嘉宾要讲。
闫振杰:刚才大家一直说到了影响粮食价格的政策,我们现在还处在经济复苏的过程中,最近消息也比较多,我也想问大家,下半年有可能出现哪些措施,针对农村或者针对农民、粮食等等的措施,对整个宏观经济有一些影响。肯定大家都比较关注,下一步,因为粮食政策或者说一个阶段的提价或者不提价,或者补贴,可能有一些阶段性的政策,对整个的宏观经济的影响,我们知道要启动消费,启动农村内需等等这些政策,这种宏观政策层面上,在未来的几个月或者说下半年,有可能有哪些方面的一些措施?
杨卫路:这个问题,我想简要地讲几句,把时间留给各位。我们国家今年春天以来收购了大概7千万吨粮食,这是多大的数目,俄罗斯拍卖二三十万粮食,在国内都是引起轰动的事情了,我们国家下半年宏观调控上,我认为就是怎么把我们临时储备的粮食卖出去,然后腾出一些仓来收购我们的夏粮和秋粮。目前确实宏观调控到了比较艰难的程度,最后我总结的时候再简单谈几句,我就不多讲了,各位有什么问题问各位嘉宾的,都可以积极举手发言,因为时间非常有限。
提问:我是第一财经的,我想问一下,关于咱们国家大豆的收储。有一段时间导致国内大豆价格远远高于国际价格,包括油脂进口等等,到现在为止,价格又反过来了,比国内大豆高四五百块钱。国内的收储,几百万吨的库存,虽然很担心国家抛储,但是那边的收储市场,大家觉得整个市场现在一片大乱。各位有什么看法?
费忠海:刚才这位朋友提的问题,也是我们从操作角度、投资角度最关心的话题,政府现在手里,去年进口了150万吨油、200万吨进口大豆,今年托市收了700万吨大豆,大豆的存放期最多不超过两年,两年以后的油都挥发了,大豆就成了废豆子,如果再收储,就必须把仓倒出来。收这个豆什么时候出口,怎么出法,现在市场的普遍传闻就是政府给相关的压榨企业予以补贴,然后把大豆给压榨企业使用。我们知道给压榨企业补贴的话,真正能承载,这样的企业就是国有性质的企业,像中粮集团,我们知道大部分储存在东北,我们的油脂压榨的布局基本上是沿海布局,像穆总他们的益海嘉里,所有的布局都是沿海,沿海主要是使用进口大豆。我们现在中粮也好九三油脂也好,真正承载压榨,从物流费用角度来讲,可能也就是九三在东北压榨的企业比较多,但是它的东北压榨的产能可能也不能承担这么大的压榨规模。如果说要把几万吨全榨的话,有一部分压运到南方去,这个问题就非常大了。我们物流的费用是非常高的,甚至比我们从巴西、阿根廷和美国进口物流成本还高,这个问题是很大的难题。我们也搞不清楚这个问题最后怎么解决,不管怎么样,这个豆子再放下去,损失会非常大。
费忠海:紧缺是不可能的,5400万的消费量,从全球来讲,一个是不会有什么大问题,第二,你看现在的价差很大,如果大豆用来压榨的话,一吨国产大豆的产出价值要比一吨进口大豆低150块到200块钱,因为出油率比较低,进口大豆出油率在21%到22%,国产大豆是17%到19%,出油率比较低。国产大豆主要是两个用途,一个是食用大豆,大概是1100万吨,用于压榨的大豆是六七百万吨,生大豆价格偏都,如果压榨的话,赶不上进口大豆。进口大豆比国产价格高,实际上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
汪正:我来谈谈我的看法,国储大豆的问题,首先用词不应该用抛出,应该用放出好一些,抛有打压价格的意思,抛只是保证市场供应的意思。这是第一。
第二,国储大豆的问题,三点,大家可能更关心。
1、什么时候放?
2、放多大量?
3、什么价格放?
第一,什么时候放。我们现在收储的时间还没到,大家知道国家收储大豆的时间从4月底延长到6月底,最起码在6月底之前放出的可能性很小。
第二,量的问题,刚才费总也谈了库容的问题,我们一部分已经从东北往南方运,减少库容。另外大家听到很多传闻,国家补贴榨油,据说消耗150万吨,往南方移库150万,再榨油150吨,会腾出300万吨。
第三,价格,政府的相关领导部门几次都在强调一点,慎放。我们收进来的成本3700,实际上不止这些,储备时间越长,有收储成本、有资金利息,还有给仓库的库容费等等,我估计这些成本,政府都承担了。3700以上放,我觉得可能性是比较大的,至于3700还是3750、3800,这是很难判断的。这个问题要放到7月份以后,下半年再考虑,这是我的观点。
提问:您好,各位嘉宾,因为我们公司是做企业的投资顾问服务的,我就想问一下,现在新的农业产业化的政策,还有有关农产品的交易平台建设,因为我们知道在很多基层的一些地方政府,他们都在这方面有一些扶植办厂,他们也在鼓励一些民营资本进入到这个行业。我想请问各位帮忙分析一下,谢谢。
杨卫路:农产品交易平台,我不大了解,我知道有棉花的交易平台、粮食的交易平台,这两个交易平台已经发挥了很重要的调控市场的作用。我们国家临时储备的粮食,几乎完全都是在我们现在的粮食交易平台上拍卖,交易平台现在已经有19个国家级的粮食交易市场,遍布在各个主销区。现在每周都在公开透明地拍卖粮食,两个中心会场一个在合肥,一个在郑州,已经对宏观调控发生了非常重要和积极的影响。其他的农产品的交易市场和平台建设,哪位熟悉这方面?
费忠海:交易平台,我补充一点,现在有几个市场,第一种市场是期货市场,这是一个定制化的、无纸化的产品。第二,批发市场。现在我们看到的这种远期的电子化的批发市场有这么几个,北京有一个棉花批发市场,基本上是远期的、类似于期货的交易方式。还有糖,一个是昆明的,一个是南宁的,玉米有长春的玉米、淀粉的批发市场,也是电子化交易。还有郑州粮食发发市场。第二类的,都是有各种背景,有的是上市公司,比如农产品上市公司控制了糖的批发市场,像棉花和玉米,都是企业办的,类似于远期交易的方式。还有一种像刚才主持人所讲的,就是国家专门国储粮拍卖的,国家粮食交易中心。从投资角度来讲我们对这方面没有什么研究。
毛长青:刚才杨主任讲的,我去过,安徽和合肥,现在基本上国内的粮食调控,执行发改委的指令主要是他们两个市场,投放量决定粮食的价格,合肥市场在全国20多个省都有主产省和分中心,粮食基本是这样。
其他的,刚才费总也讲了,农批市场主要是比较零散,像上市公司中间有一部分,农产品,深圳的,它控制了上海、西安、山东寿光等等一些农产品批发市场。北京有一家批发市场,应该来讲,属于二级批发市场,还需要深入研究,我知道的大概是这么一个情况。
杨卫路:今年4月份稻米在郑州上市以后,四大粮食品种已经基本上齐了,投资的方向非常多,只是你在投资过程当中,把握市场的问题了,而不是说你没有地方投资的问题,特别是四大品种上。
提问:我想问一下驾吉粮油的嘉吉粮油(南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立新,国内对农业有政策补贴,韩国对农业有没有相同的补贴?
陈立新:韩国我没去过。
提问:您有没有了解呢?
陈立新:没有了解。
杨卫路:韩国和日本市场是保护得比较严格的市场,韩国和日本的市场保持国内的高价格,为了保护本国的农业,低价地进口国际市场上的小麦、大豆、玉米,包括进口中国的玉米。在过去的十多年的时间里,由于国际市场的农产品的竞争有长期低迷,有六七年的时间低迷,这个时间,日韩两个国家是渔翁得利,进口了大量的低价农产品,我们用国家的补贴出口玉米,它压得非常低的价格进口我们的玉米,是这样一种形势。
提问:我问一下陈总,因为中粮现在也在扩大它的产品领域,发改委这方面也谈到了,国内的大豆已经过剩了,你们认为还有空间扩张吗?或者说这个空间有多大呢?
穆彦魁:还有什么空间,即便有空间,现在很明确,外资企业已经不能再扩大产能了,不能控制了。全国九千万吨的加工能力,实际上需要的就是四千多万,再扩的话,说明市场的压榨能力更大,需求没那么大,竞争更加激烈。
杨卫路:听了专家的讲解和各位的提问,我想讲三点我的想法,第一,粮食价格最好的形势,对于中国发展来讲,最好的形势是稳定,不是说高就好,也不是说低就好,为什么?因为第一,我们要防止大量进口,大量进口就像大豆这样的大量进口,会冲击我们国家农民的利益,所以价格不能过高。国内的价格过高,我们知道,市场经济水往低处流,国际上的农产品就会涌进来。要低于到岸价,这是一个限。第二,防止农民亏损。也不能过低,不能低于哪条线,农民的种植成本,这就是说我们国家为什么要保持一个价格的稳定,这个价格稳定是我们国家最好的一种形势,对于整个经济发展来讲,这是我的一点意见。
第二,我们国家长期的粮食安全目标是紧平衡,大家熟悉紧平衡。根据我们国家现在的情况来看,我预计到2020年以前,不会出现粮食安全问题,为什么?第一,从今年开始,我们国家的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的规划已经启动,在年初的时候还有很多人怀疑中国今年粮食不会连续六年增产吧。现在呢,基本上可以肯定,2009年我们国家粮食至少是达到去年的水平,农业部已经公布,有1700多个县已经形成了万亩以上的连片高产田,只是讲这么一个例子。第二,消费是否在减缓难有定论。这是根据人口和消费量,这是很复杂的一个问题,但是也有人说,消费在增长,现在看来,这个问题有待研究。消费不确定,千亿斤粮食增产是确定的,至少我们要建成这个生产能力,这个目标是哪儿呢,就是2020年。
第三,粮食和农产品的金融和能源属性将长期存在,我们知道刚才很多专家都提到了,农产品问题、粮食问题,都不得不讲石油问题、不得不去分析能源问题,也不得不去分析美元汇率等金融问题。从这次所谓的粮食危机和经济危机开始,粮食已经跟能源和金融问题不可分割了,所以在深入研究和讨论粮食问题的时候,就避不开石油和能源问题,也避不开金融问题。这是第一。第二,国际上的巨额的游资,就是剩余资金,这些游资在经济动荡的时候,要找一个地方避险,避险的最好的地方,最简便的方法就是农产品。我们刚才听到很多嘉宾讲到,在芝加哥市场持仓农产品的某一个产品,持仓多少,增减,大量的投资基金进入农产品市场,是为了避险,他的主观愿望我想不是说要把农产品价格推得多高或者压得多低,是一种必然的选择,他没有地方去避险了,这个资金要保持升值,农产品再低能低多哪儿去,人必然要吃东西,所以巨大的世界上剩余的游资到农产品市场去避险,也是一种长期优势。
仅供大家参考。有争议没关系,希望我们还能继续研究,继续研讨,有分析是好事,大家争论以后,这个问题就逐渐清晰起来了。今天的研讨会到此结束,感谢各位嘉宾和各位代表的参与,谢谢大家!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