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挽歌》的编辑来信
编辑部
2008年10月9日
9月28日,本网刊登文章《帝国的挽歌》引起广泛讨论。作者文钊对读者就该文中所谈问题提出不同见解和疑问做出详尽回答。
链接:《帝国的挽歌》
读者来信:
文老师,十一之前看到您写的《帝国挽歌》,衍生出来的一点自己的看法。只是一点粗浅的看法,欢迎拍砖。
如果我们认为美国的强大源于制度的话,那么美国可能与衰落还相距甚远。这当然只是一种假设。我们可以看到,美国的一切成就包括他的科技水平、他的投行制度都源于一种制度保障——自由的资本主义。美国人的成功在于新的技术可以迅速与金融资本结合。首先他们能创造出一种提高工作效率的新产品,这种新产品由于各个行业部门的竞争而导致设备更新投资。从而新产品就被产业化形成强大的需求工业,从而带动经济迅速崛起。当然这个发明的创造者获得亿万财富成为美国梦的英雄人物。从这个本质来看,美国人从来就没有改变。
让我们再来看看这次金融危机。为房地产进行的住房按揭的创新的确帮助更多的没有偿付能力的人提供了拥有自己住房的机会。但这个创新的问题在于,第一这个新产品并不能够提高社会效率;其次,专业机构并没有以谨慎的态度评估这项金融创新的风险。也就是说,美国人把政治家的理想嫁接在市场金融的土壤里,产生出了苦果。房地产市场的暴跌证明房地产的供给量远远超过了实际需求。他只有下跌。
这种错误世界经济的历史上出现过很多次,甚至包括美国人自己的历史上也经历甚多。经济失衡的地方会通过暴跌而修正;而更加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则会重新吸引人们的目光和金钱。
显然,现在认为华尔街模式失败了还为时尚早。因为,他依然是当今世界上最有效率的金融机构。他所担心的是他的信用失效从而世界上的资金将会从这里逃走。但是我们看到这个机构如此有效率,竞争如此充分,以至于不好的投行即便很大也会倒闭和被收购。房利美和房地美也将会逐步被终结。这个市场已经足够大到有多种生物存在,优势的物种会随时崛起。对于国外投资者而言,你是相信华尔街的体制能自然修正他的错误,还是相信新兴市场那些没有经历过错误的新手?显然,这依然是个体制问题,美国人相对更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公开的市场环境依然能为他们的产业赢得投资者的信心。
因此,保尔森的“乞求”是有道理的。通货膨胀不会使美国陷入绝境,而通货紧缩会则有这样的可能(通过紧缩就是英国失去了世界霸主地位的原因之一)。拯救华尔街的信用毫无疑问关乎整个美国工业的效率(由于创意科技产业是美国工业最大的竞争力,因此,投行体制正是这种竞争力的基础之一)。
伴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覆灭,人们的经济生活其实走进了一个更不稳定的世界里。但这并不是美国的控制力更低了,而是世界经济变得规模更加庞大而复杂。美国人就从世界天子的角色蜕变为有威严的霸主。从美国与欧佩克、俄罗斯等国关系的起伏到石油价格的涨落,我们就可以看到至少在世界石油贸易的领域里美国并没做到大一统。当然,还有污染的问题。美国人不得不把他的污染严重,劳动力成本高昂的生产车间搬到其他国家。这也就给了亚洲机会(中国与印度)。以及美国人对节能概念的忽视带来日本的汽车工业迅速的腾飞。未来,这种变数还有很多。这也成为其他国家崛起的机会。
不论如何,美国的金融危机既带给其他国家追赶的机会,但同时,他并不能作为美国就此会衰落的证据。历史证明一个强大国家的衰落不仅为时甚久,有一个或多个更富有活力的对手,而且是一系列错误共同导演的悲剧。而到目前为止,我们看到的还仅仅是碎片,如此而已。
读者程志云
文钊答复:
程同学:
你说的几个层面的东西,我认为都是有道理的.我想帝国挽歌本身体现了一种观察,一种对历史线索的可能的呈现.而并不意味着对历史的一种结论或者判断.如你所说,一个帝国衰落前,经历的可能是一个漫长的岁月,如果我们想想英国,大体上从崛起到衰落经历了数个世纪,美国的世纪不过是从20世纪才逐渐开始的,真正霸权的确立也不过是最近几十年的事情,所以从判断而言,我想大家都不会认为,美国明天就会衰落,即使资本主义体系,也不会那么快就完蛋.并且至少从现在来看,这个体系仍然是有效率的,如果不是最优,也是次优的选择.问题当然存在,而且危机也会导致更多反省,这都是对的。
而且从全球格局来看,也许未来几个世纪下来,也可能真的是一个没有绝对霸权的世纪.这都没有问题。其实我们不是想得出结论,而是要从这些碎片中,看到一些线索,也许历史将是这样呈现的。这是新闻所能完成的东西,而不是给定某种答案.正如我在文章中说的, 我们身处历史进程中,看到的也只能是碎片,但是这些碎片的拼接,确实提供了某种可能的指向,这好象侦破案件,线索指示了某种可能性。我们能做的也只是如此而已。
华尔街的自我修复能力是很强的,资本主义似乎也是,从过去一百年来看,华尔街确实经历了若干危机,不过我们真正经历或者见证的,可能是第一次.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我们几乎还没太多的概念和意识.美国网络泡泡破灭的时候,我们似乎还没有真正在做新闻.所以这是我们作为职业新闻工作者的第一次,这一点也挺有意思的。不过确实,我们需要更多地看看,过去的危机中,改变了什么,没有改变的是什么,华尔街或者美国金融体系在以一种什么同样的方式运行。
同样值得关注的,是关于道德风险和系统性风险,这在历次危机中都被提到,并且每次都是争论的焦点,到底如何判断呢?在什么情况下,我们认为个体的商业风险可能危机系统,而在另外一种情况下,我们认为不会。而当我们反观中国的时候,一切又会怎样?比如说救市,比如说,假如蒙牛和伊利真的有可能破产了,我们是让他们破产,还是救他们一救?救意味着,坏的行为可能得到了纵容,而不救意味着,当我们惩罚坏的公司行为的时候,那些无辜者也可能成为受害者,比如说奶农,事实证明奶农在这件事中大部分是无辜的。还有企业的职工,这两家企业在内蒙古的地位,表明一旦这两家企业完蛋了,可能真的影响整个内蒙古的稳定.那么我们如何去做一种最不坏的选择--如果没有好的选择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