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记者 张斌 2008年或许会是美国人吉莫曼(JamesM.Zimmerman)在中国经历的最特别的一年。作为中国美国商会现任主席,吉莫曼对经济的波动起伏习以为常,并不以为压力,反而是从来没有经历过的地震灾难,让吉莫曼和他的同伴——在华经商的美国企业们遭遇了一些拷问。而北京奥运更是吉莫曼不会错过的大事。在5月29日接受本报专访的第二天,他就要飞去武汉参加奥运火炬的传递。
在中国工作超过20年,并在10年前将自己的家搬到中国的吉莫曼说,20年来中国的改革进程是一道变化的风景。即便通胀上扬、成本上涨,美国企业依然被中国市场所深深吸引。
经济观察报:根据前些天发表的《2008年度美国在华企业白皮书》,我们发现人力资源的问题一直被认为是在华经营的外资企业所面临的首要挑战,您认为造成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吉莫曼:也许是因为逐渐成长起来的市场,有更多的活动和地方消费向劳动力市场增加了压力,这使得需要更高技能的雇佣工人。这一点上,很多公司都报告说寻找有资质的雇员有很大的压力,因为现在有更多的投资,更多的贸易和更多的产品,所以对劳动力市场就有更高的需求和更大的压力。随着时间的过去一件事情会自我调整,但是许多事情当中我想见到的一个目标就是改革教育体制,很多的知识已经被跨国公司淘汰了,所以教学内容应该进一步的更新。现在,劳动力市场有很大的压力,人力资源的问题被关注是因为 他们想要寻找更高素质的雇员到他们的公司去,而一部分雇员向中国的公司流动,也成为跨国公司劳动力市场的一个压力之一。
经济观察报:通货膨胀与成本上升成为美国在华企业目前面临的最大困难。那么美国企业应该如何在通胀与成本上升的环境下继续坚守中国市场?
吉莫曼:我想,通货膨胀的问题是每个人的压力,并不只是在中国,它是全球性的。通货膨胀导致了一些问题,石油价格的上升是其中之一,但是这并不仅仅发生在中国,在全世界都有。很多人看中国是一个很大的机会,这个机会就是在这里经商。我们也有成本上升的问题,但是成本上升是对每个人的,包括中国的公司和外国的公司。所以市场是公平的,我不认为通货膨胀会使中国的市场失去吸引力对外国公司来说。外国的公司仍然会来中国,成本上升也是同样的道理,它是针对每个人的。
经济观察报:但是中国正在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新劳动法和退税改革等等,成本上升可能会成为一个长期的趋势,低廉的劳动力市场可能不复存在,那么您认为中国的优势在哪里?
吉莫曼:新的劳动法提高了劳工的生活水平,劳动合同法和一系列增加的法律实际上都是很好的事情。如果你提高了你工厂的劳动环境,工人的生活水平,这是对每个人都有好处的。事实上,你不会看到很多公司去关心由于提高劳工生活水平所带来的成本上升,因为这是统一的、始终如一的,是国内外的公司一个共同的基础。劳工成本的上升适用于每个公司,所以这个问题并不会对一些公司产生太大的影响。所以我不认为新劳动法会对外国公司产生太大的影响,它是导致了一部分成本的上升,但是这是公平统一的,每个人增加的用工成本都是一样的,所以我不认为这会成为外国公司离开中国的理由。
中国的优势在于这是一个很大的市场,有很多消费者,正在增加的中产阶级创造了更多的机会不仅仅是为外国的公司,对国内的公司也是一样。中国由出口为导向的市场正在向以本地消费为基础的市场转换。这些消费会对一些公司产生重大的影响,这也是许多美国公司把中国市场作为一个机会的重要原因。
经济观察报:今年中国面临着很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国内通货膨胀高起,美国次债危机致使经济放缓,中国也会受到影响。那么您认为中国今年的经济会是怎样的?长期来看两国经济会怎样?
吉莫曼:现在美国经济的确面临着很多的困难,中国的经济目前也出现了一些状况。但是经济就像一个循环,有高峰就有低谷,中国也是一样的。但是长远来看,中国经济和美国经济都会增强。消极的讲,我们还是根据市场的力量对做反映,让市场去自我调节。
当然了,中国现在正沿着正确的方向走。中国继续以市场为导向来调节经济这就是很大的一个进步。在此同时,中国还建立了一系列的标准和法律体系,这些法律体系使市场更加完善。所以中国的领导人选择了做正确的事情,放开汇率管制使其向自由兑换的方向发展这也是很大的一个进步,所以从长远来看,中国的经济一定会越来越强。
经济观察报: 您来中国工作已经有10年了,经历了中国逐步开放的过程,能否对这个过程谈谈感受?
吉莫曼:中国有许多值得骄傲的地方,过去的30年,中国的改革和发展是绝无仅有的相比较其他国家的发展来讲。所以中国给她的见证者一个陪伴的机会来观察所有的变化。这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机会。过去的30年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关于发展,这是一道景观。
经济观察报: 中国发生地震以来,很多人对外资企业有负面的看法,您怎样评价美国企业在这次赈灾中的表现?
吉莫曼:地震刚刚过,我看到许多的美国公司在最短的时间内向中国政府提供了财力和物质上的支持。我们也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地震,对于普遍的需求、财力的需求和物质的需求,许多公司的职员做了他们多能做的一切事情。现在,我想我们的许多公司也在捐款的前列,现在我们的公司已经基本上捐了1亿。美国的企业来做这些是因为他们把中国当作自己的家,这些雇员在这里生活和工作,他们想做一些有帮助的事情。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会问政府做什么会更有益,我们不想我们提供的帮助不但不能有益,反而会使情况变得更糟。我们看到了来自政府的感谢和商务部为我们的解释和感谢。当然还存在一些批评的声音,但是我想这些批评是情绪化的反应,是没有事实基础的。如果这些批评者对贡献和捐款情况做一个调查,我向他们会明白钱和物的提供者,或许批评的声音就会没有了。我想商务部陈德铭部长说的,我们非常非常感谢外国公司对我们的援助。这些公司通过多种形式提供了多种帮助,例如一个美国公司他们为灾区送去了30000顶帐篷。我向美国的在华企业在灾后做出了非常快速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