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以下的部分,我们关注中国经济周期变迁过程中的所有权状况的变化。
中国经济按照所有权,大致可以分为两块:国有的经济和非国有的经济。非国有经济主要包括民族资本和外国资本。
在国有经济部分,基本构成是国有企业。从1998年开始,这个领域一直在持续进行改革。以国务院国资委的建立为契机,中国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个阶段充分体现为三个特点:国有经济的布局调整;国有企业公司化改制;政府作为出资人代表,并在所有权与经营权方面进行分离的探索。
到目前为止,国有经济基本建立了一个新的框架,前述两个特点已经基本形成,而第三个特点,则在目前已经出现了雏形。国有企业董事会正在建立,国有企业向股东分红的制度已经开始。
现在,国有企业布局调整还没有全部完成,但基本趋势已经确定。国有经济正在向把握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目前,中央企业80%以上的资产集中在石油石化、电力、国防、通信、运输、矿业、冶金、机械行业。而在金融业,也主要被5大国有商业所主导。
国有经济的这个发展,充分体现出了的两个基本特点。
第一,在基础能源、原材料生产领域,出现了国有化趋势——这充分体现在了钢铁、煤炭、电力等等领域,而在有色金属、稀有金属领域同样如此。这个趋势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宏观调控和产业调控的结果。
第二,在已经形成的格局方面,国有经济基本掌握了整个中国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在物流领域,中国铁路被铁道部垄断,在航空运输方面,民航运输周转量的80%以上,是由国有经济部门承担的,在水运货物周转量方面,国有经济承担的比重也接近90%。在信息流领域,全部的基础电信服务和大部分增值服务由国有企业承担。在资金流方面,中国五大国有银行拥有的资金占绝对多数,并决定了整个社会资金的分配。
六
所以,就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之间的交易关系而言,存在着两个关键指标:一是资源价格;二是信息、资金和物流的“过路费率”。
如果资源价格相对于整体价格水平下降,那么国有部门的贸易条件就会恶化,这个时候整个社会的财富就开始流向非国有部门,体现出来的是整体经济的“私有化”。
如果资源价格相对于整体价格出现上升,那么国有部门的贸易条件就会改善,这个时候,整个社会的财富就开始流向国有部门,体现出来的就是整体经济的“国有化”。
这一轮经济周期展开以来,存在着极其显著的乘数效应——上游的需求变化比下游更加敏感和显著,所以,资源价格与下游产品价格上涨上,一直存在着明显剪刀叉——资源价格涨幅持续超过一般工业品出厂价,并高于消费物价水平。整个经济体现出来到的趋势是“国有化”。
“过路费率”也是一样,中国的国有银行们在大力发展中间业务的名义下,展开的各种新增收费项目,意味其收益比重在扩张;加之其更大幅度的增加社会资金供给,使得其有能力,更多分食社会新增财富。从国有银行利润表看,其整体的增长水平,远高于整体经济的增长水平。
如此趋势下形成的结果是这样的:在这一轮经济周期展开之初,2003年的中央企业利润刚刚突破3000亿元,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是4610亿元;但是到了2007年,中央企业实现利润已经达到1.1万亿元,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数字是1.62万亿元。
在这两个年度,相对应的国民生产总值分别是116694亿元(2003年统计公报)和246619亿元(2007年统计公报)。以此为基准,当年中央企业创造财富在整体经济的比重分别是:2.6%(2003年)和4.5%(2007年),整体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相对应的水平是:3.9%(2003年)和6.6%(2007年)。
七
到现在为止,国有经济体系,仍然享有更好的贸易条件,因为原材料能源价格的上涨进入到了一个平台期,并已经维持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从目前的形势看,这种优势的发展在继续。虽然目前国有经济中的一些板块遇到了一些问题,但是大量中小企业的倒闭和一些外资企业的逃离,说明了国有经济的比重仍在继续扩大。
但是,下游的力量已经在积蓄。正如我们在前述部分提到的,中国经济正在向高增长高通胀演化,并且这种演化的结果很可能将走向滞胀。
下游价格的回升,预示着其贸易条件的改善,但是在这之前,下游的产业必须忍受阵痛:在高价格抑制需求的同时,供给方面也面临调整——产能的淘汰和进一步整合。这就是说,在总产出变化不大的时候,其整体资产出现收缩,此时,国有化趋势仍将继续。
这个趋势到哪里为止呢?
如前述讨论的,上游产业相对下游产业,对需求变化更为敏感。所以,一旦进入滞胀之后,特别到了滞胀中期之后,我们可以期望,乘数效应可能恶化国有经济的贸易条件。此时,相反的趋势才会出现,并在稍后,迎来下一轮的经济景气周期。
以下是对前面五个部分的总结。
全球新兴市场国家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了需求持续扩大,而上游产业因为需求的乘数效应,涨幅更大。上游产业物价上涨,同时上游产业工资水平的提升的溢出效应,形成了下游产业成本上升的压力。在整体上形成了下游主要是成本推动型的价格上升(当然也混合了需求拉上因素)。
由于存在着过剩产能和竞争性投资,使得下游产业价格上升一度受到约束,这形成了过去几年整体经济高增长、低通胀的局面。
现在中小企业的大批死亡,意味着竞争性投资在很多行业已经到了清理阶段;不过,生活方式转换支持的总需求扩大势头仍将维持。这些意味着中国经济未来新的高增长、高通胀时代的到来。
现在,许多行业的竞争性投资仍在继续,这是支持高增长的主要因素,但是,一旦这些行业的竞争性投资达到尾声,中国将经历滞胀的阶段,这是中国未来经济可能性最大的发展前景。
由于乘数效应的存在,上游产业涨幅更大,目前社会物价依然维持着结构性调整的局面。中国上游的产业,多属国有,因此在这个物价调整过程中,国有企业是最大的受益者,在整体社会经济成分中体现出来,就是国有经济比例的扩大,社会出现国有化趋势。
这个趋势要一直维持到预期的滞胀期中段——等待需求疲软引发的乘数效应扩散到上游。此时,下游产能调整将基本到位,这一轮中国经济发展的故事也由此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