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记者 郭娟 很多热爱艺术片的影迷爱把北京电影资料馆这样的地方当艺术影院,但如果这么看,它最大的优势倒不在于有组织系统地放了什么国内的艺术片,而是有些天生的资源。北京的使馆、文化中心扎堆,有时候要弄些有特色的文化推广,也能拿来一些至少看起来有系统的片子,比如曾经的意大利电影周,每天老片套着新片放映,能对意大利电影有个整体的了解。其他诸如歌德学院、法国文化中心、塞万提斯学院等国外的文化机构每周也都有本国电影放映,其中法国电影周也已经坚持了几年时间。
但是要确切的说,北京没有艺术影院,更谈不上艺术院线。看看各家影院的近期排片表,每家都相差无几,只是在时间场次上略有分别,而且集中在国内商业片和好莱坞大片上,国内导演的作品每每在柏林或者戛纳得奖归来,雄心壮志预备改变中国“艺术片”不卖座的状况,但是也每每失败,单是在排片上就很难同商业片抗衡,放映周期短,场次安排差,以去年《三峡好人》为例,在北京不过在某几家影院有映,等到闻得消息去看,已经过期了。影院做这样的安排也有自己的考虑,中国主流观众的口味的确不偏爱这类电影,票房同大片一比非常惨淡。
也不是没人做这个艺术院线的梦,但是尝试规模过小就难成气候。连万达这样的大商业院线也说想做艺术院线,可是负责人说起来,眼前障碍种种,当然最多的还是赢利方面的考虑,观众基础如何,影院该有多大规模,票价问题等等。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供片不足,中国其实一年也能拍摄几百部片子,但是真正进入院线的也就只几十部,“艺术片”所占比重就更小,而欧洲和北美的“艺术片”进入中国目前来看还是遥不可及——每年进口片的数量控制在十部左右,其中半数以上已经被好莱坞大片占据。
即便出现了某个影院可以看到些艺术电影,比如电影资料馆的银幕看起来的确比对着家里的小屏幕痛快,但北京城市那么大,想要从东边跑到西边去看场电影还是非常考验人的决心和耐心的,单单是堵车的时间成本就让人却步,往往最终还是买张碟片在家解决。国内盗版业的发达也不是秘密,不仅是好莱坞大新片大片,欧洲的大师片和冷门小片也不难找到,而且现在电影杂志、网络资讯发达,大、小电影节的消息第一手得到,电影爱好者的口味不见得比国外落后。两头都有需要,两头又都存在着问题,艺术院线在中国,还是一个理不太清又疼又痒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