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记者 汪言安 5月12日下午2点多的时候,老邓突然感觉恶心眩晕,屋子也开始颤抖。因为骨折,他此时正躺在成都华西医院的病床上午睡,正奇怪的时候,同屋子的病友也脸色苍白地凑近他说:“内心突然有一种惶恐,不是出了什么事情吧。”
后来他们回忆,说这话的时候,准确的时间应该是下午2点29分。两人并没有太放在心上,准备继续睡觉,但是病房外却嘈杂起来。老邓听到“地震了,快跑啊”的叫声后,一骨碌坐起来,直奔窗户口。
灾难在下午2点28分的时候,从一百公里外的汶川发生,波及到这所规模巨大的医院。此时,有4300名病人分布在四个住院大楼里,其中包括正在做手术的病人和ICU的急救病人。
100分钟紧急转移
在睡梦中被惊醒的老邓透过窗户看到外面一个大夫正站在医院的救护车上,拿着扩音器对着住院大楼大声地喊话,“地震了”,老邓立刻被吓得清醒过来,不顾手术伤口还没有完全愈合,本能地出门就跑。
后来证实,拿着扩音器喊话的是这家医院的一位领导。华西医院党委宣传部部长廖志林在15日接受采访时说,当时手机、电话都已无法正常使用,情急之下,华西医院的一位领导只好拿着扩音器,用一辆车拉着在医院内的四个住院大楼楼下拼命呼喊,幸运的是,扩音器很快就引起了医护人员的注意。事实证明,随后医护人员的有效组织在撤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老邓跑出病房门口的时候,就发现科室的医护人员已经集结起来,并急速向病房跑过来,嘴里大声喊着“大家不要慌乱,我们的病房能够抗8级地震,请跟着我们走”。
“那时候,脑子里不知道抗8级地震是啥子概念,一心只想往电梯口闯。”老邓说。与此同时,其他病室的病人也跑了出来,有的连上衣都没穿,有的还绑着绷带纱布,个个神情慌张至极。逃跑的人群到达电梯口的时候,很快就被一位医生拦了下来,慌乱中听到有人喊“不要坐电梯”。
那位拦住人群的医生,迅速将老邓拉到病房右侧的安全出口。在医生的组织下,尽管有人还在慌乱中大喊大叫,但是大部分病人已经被带领和被搀扶到了安全出口处,并迅速沿着楼梯通道下撤。
由于老邓所在的7楼并不高,他和病友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大约花了10多分钟就迅速到达了楼下,并被安置到广场位置。此时,老邓看到有不少病人已经转移到这里。大家基本都是一个表情——满脸的惊恐和怀疑。
在老邓被医护人员带领到广场的同时,另外4000多名分散在住院大楼各处的病人,也正在以同样的方式进行着紧急撤离。
越来越多的病人被集中到了华西医院占地50亩的医院广场上,人头攒动。在广场上,病人们开始发现手机没有了信号,于是有人开始哭喊“家里电话打不通了”。
事先既定的撤离方案
“当时我们的病床基本上是满员的,尽管住院大楼当初就是按照抗震的相关标准建造的,但我们无法判断地震的级别和破坏性,依据经验,医院领导决定将病人全部转移至广场上的空旷地带。”廖志林说。
“当时我也意识到自己与病人同样正处在危险之中,但那个时候,我们还是想要全力组织好本科室病人紧急撤离,同时还要不断地安慰他们的情绪,现在想来还挺害怕的。”15日,华西医院神经外科的一位大夫说。
在大部分病人撤离出了住院大楼以后,一些在ICU急救的重症病人也开始要求搬出去,有些甚至还处在紧急急救状态。医院决策层并没有采取病人的建议,在医院决定撤离病人之前就已经要求ICU的医护人员继续留守,保证重症病人不会因为匆忙撤离而出现更加危急的状态。
当时华西医院肝胆外科主任李波教授正在做一例手术。他后来在接受《深圳特区报》记者采访时回忆说,“手术室位于12楼,下午2点30分左右,手术进行到了最关键的时候,整栋大楼突然摇晃起来,手术室在晃动,人都站不稳”,“整个晃动时间持续了1分多钟,我本能地按住手术台,但强烈的地震使手术台发生了移位。”
医院院长石应康随后进来,说地震了,询问手术能否暂停,但李认为必须将手术进行到底,在其后的手术过程中,还发生了大小几十次的余震。
17时30分,手术在强震中顺利完成,患者得到了救治,焦急守候在手术室外的家属也松了一口气。
“其实,我们此次成功转移那么多病人,也是依靠了很多过去的经验。” 廖志林说,在四个住院大楼建成以后,医院就进行过一次火灾撤离的实战演习,他们根据科室位置、大楼结构等相关特征,制定了病员紧急撤离的方案。方案涉及撤离前的情绪控制、撤离的路线以及撤离单个病人的平均时间,同时还包括病情较重患者的撤离过程中的紧急处理。
廖志林说,当地震发生的时候,电和手机通讯立即被中断,不能判断地震的破坏性到底有多大,惟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多地转移病员至相对安全的状态。这个时候,依照过去已经形成的撤离方案和经验,各个科室的病人都在所在科室医护人员的带领下,沿着已经定好的撤离通道迅速撤离。
华西医院在一边转移病人的同时,一边启动了重大事件的应急预案。到当天下午4点,医院应急分队的6辆救护车和相关急救物资、保障物资集结完备,刚下手术的16名脑外科、胸外科、普外科、骨科、麻醉科的医生、护士组成的8个手术小组已经集结完毕,随时准备出发。
“集结专家队伍待命其实已经成为了一种机制。如同撤离经验一样,在这样重大的自然灾害面前,医疗人员一定要首先做好冲上去救援的准备。”廖志林说。
未雨绸缪
和老邓同是骨科病人的何冰(化名)也经历了12日下午的紧急大转移,到第二天下午才回到病房。让他感到意外的是,进病房不久,他的主治大夫就找到他,希望他能办理出院手续,理由是他的骨折手术已经过去10多天了,医生认为“可以回家修养,定期来医院复查换药”。
何冰后来才知道,不只是他一人,同一科室还有好几个病友都被劝说出院,这些都是基本恢复或者只是轻症的病人。医生解释说:“地震后将会有大量的受伤病员进入医院急救,因此需要腾出大量的病床备用。”
何冰于是毫不犹豫地办理了出院手续。在随后的几天内,华西医院各个科室的床位都是以这样的劝说方式而逐渐腾出来。腾出来的病房的门上贴上了“地震伤员专用”的标签。
廖志林介绍说,12日当晚,该院就已经腾出了84个病房约250张空床位,到13日这个数字就变成了450张,14日达到600张。随着灾民的到来,还将有更多的病床腾出来用于地震伤员的救治。
“感谢那些主动出院的病人对我们的理解和支持。”廖志林说。
14日晚上11点半,在华西医院急诊科门口两边,牵起了长长的警戒线,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生命通道。担架车和轮椅整齐排列在急救车下伤员的地方,近百名来自外科、内科等各个科室的医护人员守候在门口,随时待命。
地震灾后两天以来,平均每隔20分钟左右,就有一辆急救车呼啸而来,进入生命通道,引导员立即上前指引停车。等候在一旁的医护人员未待车停稳便迅速跟进,询问大致病情,招呼护工推担架车或者轮椅上前接应,并以最快的速度送进抢救室救治,整个过程迅速有序。
截至5月14日22时,成都华西医院共接收各地伤员663人,14日当天共接收伤员322人,其中震中汶川伤员16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