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论坛、午餐会、鲍威尔印象
导语:会后好几个人告诉我,他们以前对鲍威尔印象不多或者不是很好,但此次论坛改变他们对鲍威尔看法,“他讲得真的很精彩”,可能与他脱离了政坛有关系,他终于可以讲一些真话了!”

因为事先与会议的公关公司打好了招呼,所以今天(4月13日)早上能顺利参加“中国改革开放30年” 圆桌论坛,而会场外很多媒体被拒绝。

“圆桌论坛”其实是中央台的一个节目,在央视每周播出一次。模式是邀请两个嘉宾在台上、一些企业代表和社会名流在台下,双方就一个问题进行互动交流,台下嘉宾不时提出一些尖锐的问题。实际上我们电视看到大约1个多小时的节目在拍摄现场需要三个小时,我不知道这个节目剪辑之后是否所有的过程都会播放,只是晚上碰上一个佛山的企业董事长,他很兴奋的对我说,早上录制现场他是最后一位对话的嘉宾。

我自己也感觉,对媒体、公众来说,4月13日的议程是此次博鳌论坛中最具有实质意义的。早上有三个论坛,除了上面提到了会议之外,还分别有“气候变化改变我们的生活和经济论坛”、“互联网的未来”的两个分论坛。

为了全方位了解,我仍与刘波分开行动。他大约10点从“圆桌论坛”去了“气候论坛”,而我在节目现场坚持到11点,然后去了媒体中心。这里,我不得不对我的同行们表示敬意,在休息片刻时间,那些网络、电视台的媒体都匆忙在制作节目,这里是最忙碌的中心之一。

“午餐会”也是一种对话形式,嘉宾三人分别是《时代周刊》的上海首席记者比尔.鲍威尔、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获奖者马斯金、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专家委员樊纲,三人就美国次级债问题作了详细的论述。

马斯金侧重从学术上论述政府的作用,而樊纲则讲述次级债对中国的一些影响,不过,在我们国内媒体的眼中,他总是在关键问题上用一种含糊的词语表述。我们当然不满足,在其他外国人提问之后,刘波获得提问的机会,我们问的流动性的来源、中国经济通胀和不平衡问题,不过,樊纲仍旧没有给我们满意地回答,可能是我们要求太高了。

最让人兴奋的是下午3点开始的“台湾经济与两岸经贸展望”论坛。在下午2点40分左右,VIP客厅外面全部是记者,每一次客厅大门的打开总会引发一阵骚动,在这个地方,你可以站到椅子上,你可以随便爬到平常不好意思爬的地方,没有人说你,有几个老外过去,他们十分惊奇,问谁在这里?得到答案后,他们也驻足停留了一会儿。

终于等到了萧万长一行,媒体蜂拥上去。从贵宾厅到会场大约有10米,簇拥的媒体让站到椅子上的我也无法看见萧的全身,进入会场的大门没完全打开,而媒体着急往里面挤,一些大的设备被卡在门口,引发一些小小不快和骚乱。

这个圆桌会议是更多是两岸企业进行交流和合作的会议,除了圆桌会议应邀企业外,会场还有很多专程赶过来的台湾企业,两岸关系始终是论坛上最让人关注的话题。事后,我与台湾工商时报两位资深记者进行交流,问他们如何看待此次会议,他们说,“很好,气氛很融洽,其实此次会谈的目的就是为了构建一个融洽的谈话氛围。”

但是台湾一些媒体不这么看,晚上与一位北京来的嘉宾聊天,他在美国公司工作,晚宴的时候他突然问我,为什么龙永图先生对记者发火?我不知道缘由,就问刘波,他刚从新闻发布会上回来,他说台湾媒体对会议有些相对负面的报道。

为此,工商时报两位同仁就此也进行了解释,他们说,这家台湾媒体的负面报道其实不是此次系列报道中的主打文章,此负面报道只是评论,“但不知道为什么他们评论放到报纸头版,这在媒体操作是很少的,我想他们是故意的。”

这两位老兄也告诉我,他们特别盼望两岸三通,“每次我们坐飞机到大陆都特别不方便,本来从台湾到上海一个半小时的时间,但是我们要花一天的时间,我盼望两岸三通都二十多年,头发都快白了。”一位年龄较大的同行说。

大会的闭幕式在17点,我认为这真的属于此次论坛最为精彩的部分,对话的几位嘉宾是美国前国务卿鲍威尔、中国远洋总裁魏家福、海航集团董事长陈峰、TCl总裁李东生。会议就美国经济、美国次级债对中国的影响、民主问题进行了坦率的交流,会后好几个人告诉我,他们以前对鲍威尔印象不多或者不是很好,但此次论坛改变他们对鲍威尔看法,“他讲得真的很精彩”,可能与他脱离了政坛有关系,他终于可以讲一些真话了!”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相关产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