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 商业评论 > 观念 >
中印人民交友四不同
导语:文/袁岳 中国印度不仅有文化与产业优势中的差异,人民的日常交友模式也有较大差异。

文 / 袁岳(商业标杆评委)

中国印度不仅有文化与产业优势中的差异,人民的日常交友模式也有较大差异。由零点发布的《中印居民沟通指数报告》对这些不同有生动的描述,这也是历史上中国机构第一次在印度实施实地调查并获得第一手数据,是中国机构第一次用自己开发的指标体系进行跨国的对比研究,当然也是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不多的有关中印社会在社会关系方面的新鲜信息。这次在两国各多达3700多名居民的调查专门针对的各自人民拓展社会关系、收集信息与提升个人社会地位的基本模式。 

附图  中国和印度城市居民沟通指数二级指标得分比较

社交半径差别。中国人在社交方面明确表现出跨越不同横向社会群体、向上攀高、向下炫耀的发散型特点,其分布外型非常象一个光芒四射的星星,且社交规模总量(人均43个常规交往者)大于印度居民(人均36个),而印度人的社交受种姓与社会阶层地位约束很明显,重在内部社交且向上下的发散性尤弱,其分布外型更象一个扁平的团状。 

附图  与不同陌生人交往意愿比较

陌生人文化差别。中国人是典型的环绕熟人的文化,虽有很强烈的与陌生人交往的意愿,但认为认识陌生人机会很多的人不到印度人中有同样观念者的1/2,而面对陌生人知道怎么与陌生人打交道的印度人比中国人多出约2成。中国人的社交文化突出地以亲友为核心,并将外圈朋友向亲友化(哥们姐们)方面发展,并将社交利益向亲友倾斜,而印度人虽也重亲友,但对外围朋友的重视程度高于中国人,并能与一般朋友发展更多的合作互动关系,其与一般外围朋友的关系深度及互助互利程度均要高于中国人。 

附图  中印人际圈社交半径比较(人)

学缘与业缘的价值。每个中国人平均与9个同学与9个同事有较多交往,而印度人则只与4个同学与6个同事经常交往。相比较而言,印度城市居民比中国城市居民有更多的邻里交往。我们可以想象中国人这种从学校与单位交友的模式,也许比印度人更具有效率,即在学习知识和获得工作技能的同时获得社会关系,这也难怪有那么多中国人仍然热衷于继续教育,相应地印度人的社区关系则更为成熟,我依然记得前年在印度灯节期间感受印度人在社区里家家张灯、户户互拜的情形,这让我们这些习惯了邻里陌生的中国人很羡慕。 

附图  中印居民沟通工具用户率(%)及使用频率(分)比较

大众沟通模式。中印都是电视“沙发土豆”的大国,相比较而言中印人民在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的手机使用水平上差距不大,但中国人对网络的依赖度更高,上网族每天上网时间高达159分钟,而印度城市上网族只占18.4%,比中国人46.2%少一大截,且每天上网时间更短达76分钟,而印度人至今仍大量使用传统信件。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在中国小地方到处都有网吧,在印度的大城市都很难见到。(本文资料来源:零点研究咨询集团编制发布的《2007年零点中印居民沟通指数报告》。) 

相关文章

已有0人参与

网友评论(所发表点评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观点)

用户名: 快速登录

相关产品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