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没写东西了,人都要呆废了,从今往后,想不定期写些汽车的东西,凡是冠以“写轮眼”标题的,即是我专供搜狐汽车的原创文章————
转眼到了2007年,奇瑞汽车已经不是当初的吴下阿蒙了。当年因为“准生证”问题,奇瑞不得不委曲求全,将20%干股委身于上汽。然而上汽对这种行政上的“江湖救急”并不情愿,对奇瑞一直冷若冰霜,拒绝将其视为己出。因此奇瑞羽翼稍丰,旋即宣布脱离上汽。
扯远了,说奇瑞已非吴下阿蒙,并不是指这家公司在经营上已经出类拔萃(尽管的确有进步)。而是因为在中国这样一个国情特殊的国家,这家公司的政治地位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恐怕上汽这样当初瞧不起奇瑞的老东家,如今也要心生嫉妒。
自去年中国政府发出自主创新的倡议以来,奇瑞所受到的官方层面关注与日俱增,各种利好消息纷至沓来,其中最明确的信号来自不久前的2006年12份,国家开发银行宣布为奇瑞提供总计高达112亿元的软硬性贷款。在我看来,这即标志着奇瑞汽车已经由一家散兵游勇性质的地方性企业红袍加身,成为一家体现国家意志的疑似国有企业。然而,从根本的层面来看,这绝非是一个良性的信号。
国家开发银行,不论这家银行如何宣讲自己已经成为一家优质经营的“开发性金融机构”,这家银行本质上仍然是一家政策性银行。它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其发行的债券。这样的债券拥有主权级信用评级,即风险几乎为零的国家信用。
赢利并不是政策性银行的主要目标,看看国家开发银行的一些重点项目,有助于我们了解这家银行的设立目的:“南水北调——确保中国北部的用水供应”、“为水江镇建立污水处理厂”、“改造棚户区”、“5亿贷款助河北高科技创业投融资平台”。简而言之,国家开发银行的发贷重点是一般企业和商业银行无力或不愿涉及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
不以赢利为目标不等于不赢利,国开行对某些贷款项目仍然收取利息,然而利息普遍低于商业银行,这也是长久以来,企业和地方将国开行贷款视为“财政拨款”的原因。国开行也曾屡次驳斥这种观点,然而各地仍然争先恐后申请国开行贷款颇能说明问题。
回到奇瑞身上,奇瑞与国开行这次合作,贷款利率等细节未曾公布,有理由怀疑这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以贷款面目出现的财政拨款,说白些,其实就是一种国家补贴。
国家开发银行难道不能贷款给奇瑞吗?当然没有条文说不能。然而,没有哪个汽车企业不缺资金,这不能解释为何吉利等类似企业没有获得贷款,同样,准备发展自主品牌的广汽集团也获得了国家开发银行的巨额贷款,而我们不知道为何一汽、上汽、东风、南汽等企业没有获得贷款。奇瑞与广汽有一个共通之处,就是它们在上市融资尚有障碍之时,国开行贷款便如及时雨般到来。
我无法相信这完全是出于经营性目的的贷款,尽管国开行也强调赢利,但在国开行高层人士的发言中完全体会不到,国家开发银行安徽省分行徐明行长在签约时说,开发银行将一如既往的支持奇瑞汽车公司的发展,支持自主创新,支持民族品牌。”在当前世界,这不应该是一家银行的语气,也许这种心忧天下的动机是好的,不客气的说,这仍然是一种计划经济口吻,对于企业和市场的长远成长毫无益处。
套用此例,或许可以理解为何欧盟迟迟不承认中国之完全市场经济地位(虽然欧盟主要针对纺织业问题)。克莱斯勒的例子则更容易理解,1978年克莱斯勒濒临倒闭,商业银行对此拒绝施以援手,艾柯卡向政府要求提供政府信用担保,以此向银行贷款10亿美元,此举立刻在美国掀起轩然大波,因为由政府做担保人,就意味着破坏了市场自由竞争原则,美国国会为此举行了旷日持久的听证会。
奇瑞获得类似贷款就没有这么麻烦,国开行资金靠发行主权等级的债券筹得,而奇瑞获此贷款即意味已经享受到国家信用的待遇。中国当然不必事事看着美国,我对奇瑞汽车不存偏见,然而在整车制造这样已经市场化的行业中,国开行中体现的国家意志的做法对其他企业显失公平。
实际上,最重要的是,这表示一种落后的计划经济思维仍然存在,政府部门本质上还是想当然的认为,把财力、物力等要素人为的用行政力量集中到某个企业,就能“打造”出想象中的成功企业。然而无数的例子早就证明,这对提高企业的真实竞争力于事无补,除非这家企业本身就处在一家独大的垄断地位当中。如若不然,我们那么多的国有企业也就不用倒闭改制了。钱可以买到设备、可以买到图纸、可以买到AVL发动机、可以买到外国公司、,但买不到竞争力。从代工企业到杰出企业,还有很长的瓶颈要走。
中国在行动中正试图效法所谓的“日韩模式”,提倡国家对汽车业的干预,然而我们似乎没有领会到邻国的精髓,日韩的共性在于,他们当初对外国汽车设置各种壁垒,但在本国绝不把资源人为集中到某个特定企业身上。
这篇东西不是为了针对奇瑞汽车,而是想说中国汽车业的问题不在某家企业或是外资,而在于政府的根本思维就是不合理的,违背了市场规律。我们的汽车人才培养已经捉襟见肘,我们的所谓缺陷汽车召回管理办法仍然形同虚设,我们的零部件业毫无技术含量,我们的机械装备几乎全部来自于进口,这些基础性的问题远远没有解决,我们却寄望于能用巨资和政令直接打造出一个明星企业,只能是空中楼阁罢了。一句话,政府只能努力确保有企业会脱颖而出,但不能确保是哪一家企业。只有这样,胜出的企业才经得起推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