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车展 中国汽车行业发展的见证
2007 年 4 月 22 日 ,全世界汽车巨头的目光将会再次聚焦上海,第十二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将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闪亮登场。
屈指算来,这已是上海市国际展览有限公司所主办的第十二届国际性大型汽车展览会。从 1985 年开始,上海连续举办了十一届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被誉为国内众多汽车展览会中的“王牌之展”。 20 年的坚持不懈,上海每两年举办一届的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方能跻身于展示汽车工业最新发展的盛会之林。
回顾展会创办之初,汽车展览会产业在中国还只是一个空白。但改革开放为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而中国汽车工业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进步,又为中国汽车会展经济的兴起提供了沃土。
● 初时的清涩: 1985 年的首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
1985 年,中国首届国际车展在上海举行,开创了中国汽车展的风气之先。 73 家汽车公司参加了该次车展,展出规模为 15000 平方米 。对当时的大多数人来说,第一次公开见到桑塔纳轿车就是在这次车展上。当时组装的桑塔纳被看作是“进口车”,极富神奇色彩。
受当时国内汽车发展水平的限制,当年来参展的厂商都清一色的来自国外,几乎看不到本土汽车厂商的身影。虽然当时中国的汽车工业并不发达,但是谋求更高、更快发展的中国汽车产业迫切需要对整个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的了解,而国外大多数汽车制造商已经发现中国是一块蕴藏巨大潜力的汽车消费市场,也在急于寻找机会向中国展示其新技术、新产品,树立其品牌形象。
● 初尝喜悦: 1987 年上海国际车展,广州标致带来的不仅仅是惊奇
在 1987 年第二届上海国际车展上,除了桑塔纳之外,广州标致两用车也很吸引人们的眼光:可乘坐8人的三排舒适豪华座椅,设计独特,将两排座椅往下折叠,就可以装载货物。这样的设计虽不能说很先进,却也给了国人一个惊喜。
● 汽车科技崭露头角: 1989 年,汽车漂亮的外观已经满足不了观众的需求
随着时间的推移,国人的眼光也越来越高,漂亮的外观已逐渐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外国汽车厂商终于有所动作了,他们带来了汽车科技,虽然只是凤毛麟角,但对我们来说,已经具有震憾的效果了。
在 1989 年第三届上海国际车展上,美国克莱斯勒公司推出了融轿车、轻型面包车、小旅行车为一体的“道奇”车,受到了参观者的注目。日本三大汽车公司也不甘落后,分别展示了各自的最新技术产品,最具代表性的是曾在世界条件最严酷的“勒艺”汽车赛中获得殊荣的丰田 88 C运动型轿车。大众汽车更是得意洋洋地展示具有最新水平的办公用车。
● 1 ︰ 140 :国内参展商呈几何倍增长的 1991 、 1993 年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
20 世纪 90 年代,中国市场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中国汽车工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在 1993 年 6 月举办的第五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上,虽然国外汽车制造厂商仍是“多数派”,但国内厂商的增长速度不容小觑,参展数由原来的 1 个飞速增加到 140 个,国内客商数量也有了明显的增长,参观人数达 13.5 万。同时,展览会面积增加到了 32000 平方米,是 1991 年第四届车展的近 4 倍。
本届展会成了各国汽车商们角逐的“大战场”。在展馆内,广告气球、横幅、条幅、彩旗等铺天盖地,既有人们熟悉的“丰田”、“奔驰”、“大众”,又有颇为陌生的“欧宝”、“绅宝”、“捷豹”。展馆外,无论是报纸、电视,还是广播,汽车广告如潮水般涌来。当时出来迎战的,是上海大众的桑塔纳、一汽的解放、广州的标致、北京的吉普和沈阳的金杯。
● 概念车当道: 1995 年,各路展商以技术树品牌
就 在 1995 年的这一届上海国际车展,各汽车厂商突然领悟:品牌可以通过汽车技术来宣传,文化也可以通过它来传播。于是,这一年的国际车展当仁不让的明星,就是各家推出的“新概念车”。所谓的“新概念车”,就是装备了世界领先科技的汽车,简而言之就是未来汽车的雏形。
车展上,雷诺公司的单厢双座概念车向人们宣告了“无污染时代”的到来,它使用的是电力,充电一次可以行驶 150 公里 ,制造该车的塑料、金属 90 %可以再循环利用。人们惊奇地发现,这辆概念车的后轮还能前后收缩,停车时少占地面,行驶时又回复原状。而一旁的克莱斯勒的甲壳虫造型概念车宣告的却是“安全”,其动力系统都由电子系统来控制,节油少污染,安全性能大大提高。
对已经逐渐熟悉汽车的中国老百姓来说,这一切就像一针兴奋剂,激起了他们对汽车空前的热情。参观人数从上一届的 13.2 万上升到 18.6 万,无疑是最好的证明。
这届上海国际车展开辟了一个新的展会时代,从这以后的国际车展,技术成了汽车厂商们急欲表现的主题。人们看到了奥迪 A8 的全铝制车架、经过多年研究发展、全无污染的本田EV,更提前看到了即将在上海问世的别克原型车美国通用北美款别克轿车,以及更豪华、性能更好、速度更快的跑车、赛车。
● 实用轿车吃香:国内概念车首次亮相( 1997 、 1999 年上海车展)
世纪末举办的第七、八届上海国际车展,仍旧随着新世纪的浪潮,以突出轿车的技术先进性和环保节能性作为亮点。
从 1999 年开始,上海车展由于规模的剧增,开始在上海国际展览中心、上海光大会展中心、上海世贸商城三个展馆同时举行。
1999 年的第八届上海国际车展又是一个分水岭。让人眼花缭乱的豪华高性能跑车、赛车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注重实用性、直接面向消费者的轿车,与之相辉映的汽车技术,也以通俗易懂、实在适用的形式来面对大众。更令人兴奋的是,由上海泛亚汽车技术中心自行设计、自行制造的国内第一辆家庭轿车“概念车-麒麟”也出现在此次车展上。它的制造技术精良,已具有国际水准。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次的上海国际车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也为将来的车展的前进做了更高层次的准备。
本次车展吸引了来自 20 个国家和地区的 400 家展商参加,其中不乏国际知名汽车制造商,如戴姆勒克莱斯勒、通用、福特、大众、丰田、本田、三菱、现代等。国内著名厂商有上海大众、上海通用、北京吉普、广州本田、神龙富康等。展场占地 4 万平方米 ,规模为历届之最。
● 同地两展:在尴尬的 2001 年上海车展上,汽车厂商与“上帝们”的亲密接触
2001 年 6 月 19 日 ─ 6 月 24 日 ,在上海国际展览中心、上海光大会展中心、上海世贸中心举行的“第 9 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共云集了 23 个国家及地区的 700 家展商参展,展场面积比去年增加了 25 %,其规模是历届之冠。此次车展虽然不乏国外厂商,但一些车坛巨头却并没参加此次展会。国外大厂缺席,广大国产车终于唱上了主角。
同年 12 月 9 日 ,中国上海国际汽车展览会 (ShanghaiMotorShow2001) 在新落成的上海国际博览中心开幕,当时有 125 家中外厂商参展。大众、宝马、奔驰、奥迪、丰田、雪铁龙、菲亚特等国际知名厂商均派出强势阵容参展,推出的大部分展品是各大汽车厂商在全球范围内同步亮相的最新款式。有媒体称“此次车展是中国加入 WTO 之际的第一个国际性车展,”但夏利、奥拓、英格尔、奇瑞、悦达等众多家轿品牌无一参展。
业界对于这两次车展的评价虽褒贬不一,不尽相同,但同地两展所带来的 尴尬 显而易见:一个是一展三地, 3 个地方奔波,展商和参观者都有意见;另一个展会虽然有大批欧洲厂商参展,但美国厂商的缺席却使得展会的国际性品质大打折扣。
当然,我们得承认,无论是 6 月的传统车展,还是 12 月的汽车盛会,人们都是带着钞票、带着挑剔的眼光在看车。从发动机、安全系统、环保指数到车轮、音响配置等等,老百姓都要求是最先进的、科技含量最高的。顺应他们的要求,汽车厂商使出浑身解数,邀请人们对展车亲密接触,或者由工作人员演示,不遗余力地让“上帝们”感觉到先进科技的力量。
●十大亮点点亮 2003 年第十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
2003 年 4 月 21 日 至 4 月 27 日 举办的第十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是上海市 2003 年唯一的大型国际车展。它秉承“科技领先、服务至上、引领未来”的宗旨,以先进的形式、全新的理念,树立了上海车展的崭新形象。
本次展会共设有 5 个室内展馆和 4 个室外展馆,总展出面积达 8 万多平方米。来自 23 个国家和地区的 730 家展商带来了 300 多辆展车,其中 116 辆是直接从国外运来的世界名车。包括通用、福特、大众在内的所有世界汽车巨头都展示了他们的拳头产品。
除了无以伦比的规模,本届车展还有一些新特点,通过这些特点我们可能看到,上海车展正在打破地域性的限制,向着国际化、正规化迈进:
①展馆面积历届最大。室内展馆分为 5 个区域,总面积 57500 平方米 ;还开辟了总共 23500 平方米 室外展场。
②是国产新车亮相最多的展会。东风日产阳光、一汽奥迪 A4 、广州本田 FIT 、上汽奇瑞 S11 和 B11 、一汽大众高尔夫、北京吉普三菱 OUTLANDER 、上海大众途锐、长安福特蒙迪欧等等诸多国内及合资品牌纷纷集中亮相。
③国内外厂商集中展现最新成就,展会的权威性得到很大的提高。国外厂商也改变了以往观望的态度,主动参展。沃尔沃公司是第一次参加上海车展,宝马公司的展位面积是它参加国内车展中面积最大的一次。同时参展的还有通用、丰田、奔驰、三菱、克莱斯勒、现代、起亚、本田、日产、福特、沃尔沃、雪铁龙、标致、双龙,以及法拉利、马萨拉蒂、宾利等。
④合资品牌捆绑参加此次车展。各个公司展示实力心切,合资、外资大部分以展团或联合参展的面貌出现,增强实力。德国大众公司协同其合资企业一汽大众和上海大众以 2500 平方米 展台面积成为海外展团之冠。美国通用公司携合资企业上海通用、金杯通用、上汽五菱等以 2200 平方米 的规模参展。德国宝马汽车公司,与华晨项目尘埃落定后,以 1500 平方米 创其来华参展规模新纪录。海南马自达提出了“绑在一起”的战斗口号,充分显示出本届上海车展分化组合的竞争风云。
⑤一汽集团展台最大。一汽集团首次以集团名义参加上海车展,协同一汽大众、一汽奥迪、一汽红旗、一汽天津等以 2700 平方米 展出阵容,居本届汽车厂商参展面积之最,同时在室外场馆还将以 2000 平方米 展出其解放系列的卡车,携七大品牌、 36 个产品,以“第一汽车”整体形象和“第一伙伴”的市场理念隆重亮相。
⑥宾利创出中国天价。本次车展上最贵的汽车是宾利的 MullinerArnage728 ,它是专程从宾利设于英国克鲁郡的原厂运抵上海的极级特长轿车,标价 1200 万元人民币,创出中国天价。
⑦首次使用电子门票。本次车展全部使用电子磁卡,包括参展商证、记者证、工作证、门票,这在国内车展中是第一次。
⑧概念车同台做秀。最富魅力的意大利的法拉力和玛莎拉蒂跑车专程来上海车展做秀;丰田此次展出参展样车及量产车共 14 辆,特别展示丰田充分利用燃料电池特性独创的新一代概念跑车“ Fine - S ”;另外,宾利、宝马、本田、奥迪都在自己展台的核心位置展示了自己的 F1 赛车。
⑨一流场馆展示一流效果。此次展览是 2003 年国内规模最大、最为隆重的汽车展。同以往历届上海车展分三个场地展览相比,本届车展集中在一个一流的场馆展示,效果得到更好的保证。
⑩展会安排人性化。除常规白天开展外,还在 4 月 25 日 开办周末夜场,让繁忙的人士得以安排合适的时间,拥挤的人流得到缓解。此外,由米其林集团独家赞助,与上海国际车展联合筹建米其林新闻中心,是迄今为止中国车展向媒体开放的设施最先进,规模最大的一个新闻中心。
虽然此次车展最终为 SARS 打断,但上海车展的国际化形象却由此得到了更深刻的诠释。
相关链接——
1 、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的出现。 历史上国内的展馆多为政府投资,或是中资企业独资,以公共设施的形象出现。但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却第一次引进了外资,中外双方控股各 50% 。中方 50% 的股权以土地形式表现,控股方为浦东土地控股发展,外方的 50% 股权以现金投入方式实现,由三家德国展览公司共同持有,他们分别是 —— 汉诺威展览公司、慕尼黑展览公司、杜塞尔多夫展览公司,据说最终的投资目标将超过 10 亿元人民币。
2 、上海车展主办权之争。 外资参与展览建设的破冰之举从另一个角度也对上海的展馆场地市场提出了挑战。本来,两年一度与北京轮番举行的上海车展是由亚视来操办的,当有关方面按惯例一样进行展览招商时,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以黑马的姿态出现无疑是一石击起千层浪。但是, 2001 年同地两展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大家有目共睹,因此,上海车展主办权之争并未让业界困挠多久。 2002 年 8 月,承办 2001 年中国上海国际汽车展览会的汉诺威国际展览公司出局, 2003 年第十届上海车展将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上海分会和贸促会汽车行业分会共同主办,上海市国际展览有限公司和德国 IMAG 公司联合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