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协商,后决策,中共在决策之前和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正处于中国历史上频率最高的时期。
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正处于中国历史上的最佳时期。
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力度,深度和广度,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时期。
以上三点,是我们在采写本期专题过程中得出的结论,也是我们在与八大民主党派主席、副主席访谈中感触尤深的体会。我们用本报历史上篇幅最大的专题,记录民主党派领袖访谈,见证中国政党制度的历史新貌。
发展,是中共执政的第一要务,也是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第一要务。刚刚闭幕的全国政协会议上,八大民主党派中央委员会,均派员在政协大会上发言,就北部湾开放开发等等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建言献策,慷慨陈词。过去17年以来,民主党派中央先后就三峡工程、浦东开发、西部大开发、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进行考察调研,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及有关方面提出重大建议200件左右,许多意见和建议被采纳。
3月3日,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论及全国政协2007年工作部署时说,将以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开发与建设、推动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为议题,召开专题协商会。去年11月份,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农工民主党主席蒋正华率团到广西,就北部湾的开发开放,推动泛北部湾的经济合作进行专题调研。
“参政议政”是民主党派的命脉和存在的价值。全国政协会议召开之前,民进中央与首都新闻界联谊并通报了“两会”上的提案,《参政议政研究》的作者、民进中央副主席、黑龙江省副省长王佐书,“民进”针对涉及民生的迫切问题,特别是文化领域的问题,做了大量的实地考察和调研工作,并汇总成报告向国家有关部门及时反映,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政治协商,是民主党派的职能,也是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要义之一。中共十六大以来,坚持重大问题协商于决策之前,正在急速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2004年初,中共最高领导人胡锦涛在党外人士座谈会上说,要进一步推进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当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委托有关部门召开的各种协商会、座谈会和通报会有18次,胡锦涛亲自主持的协商座谈会达7次。次年2月4日,胡锦涛同志主持召开党外人士迎春座谈会,进一步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对《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被称为“5号文件”的“意见”,是继1989年颁发《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以来,进一步推进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重大举措。
民革中央副主席朱佩璋说,中共十六大以来,他明显感觉到中共中央对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职能越来越重视,例如两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草稿很早就送给民主党派征求意见,成文后又征求了一次意见。过去,经济工作会议、金融工作会议都是不协商的会议,现在也都在会议召开前征求各民主党派的意见。朱粗略地统计了一下,2006年中共中央和各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超过20次,而中共十六大之前一般不超过10次,1978年之前更少,有时候一年只有一次。
今年1月30日至2月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南海主持召开五次座谈会,邀请了民主党派代表与会,征求他们对即将提请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的 《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的意见。
朱对此最为感佩。他说,政治协商,是两党之间的事,作为总理,过去是不会征求民主党派意见的,毕竟,总理是行政职务。但是,2003年温家宝出任总理不足一个月,便邀请民主党派人士座谈,开创了总理邀请民主党派人士座谈的新风气。那天,温家宝对他们说,你们参政议政,首先要知情,今天请你们来,把上一季度国家的经济情况和下一季度的打算,向你们通报一下,听听你们的意见,我知道你们来的时候都是带着书面材料来的,但是我希望你们能放下稿子,畅所欲言,材料留下来,我一定会详细看。
民主党派领袖访谈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