讯 记者陈文雅 李晶 在今年的两会上,来自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全国人大代表、广厦集团董事长楼忠福显得心情很好,“今年是广厦的收获期,业绩肯定会有大幅提升。”在人大会议间歇,他笑容满面地告诉记者。
楼忠福的好心情主要源于广厦在杭州郊区的大型卫星城项目——天都城的重生。天都城在2001年启动之初是地铁概念项目,但由于近几年宏观调控趋紧,杭州地铁规划一改再改,这个原定2007-2009年左右完成的项目,至今只完成了八分之一。
两三年来,天都城渐渐沉寂,直到今年1月,该项目重现杭州当地的各大媒体,篇幅甚巨。据天都城相关负责任人何勇透露,2007年,天都城将有20多万平方米推向市场,保守估计利润可达5000万元。
“宏观调控已经调过了,我们的项目品质也提高了。”关于天都城复苏的原因,楼忠福如是解释。
“宏观调控已经调过了”,这样的说法难免让人在心里打上一个问号:真的调过了吗?
在地方官员们眼中,调控完全是另一番场景。
3月5日,一位刚刚收看完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电视直播的地方国土局官员向记者表示,“很明显,地方政府的责任在逐步加大。”
3月5日下午,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市市长张广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按照中央的要求,广州市政府会全力以赴把房价压下来”,“我提醒中低收入者,如果想买房,先不用着急。”
张广宁的表态一经报道,各地的网民们不吝赞美之辞地给予了高度评价。而就在一个多月前,张广宁还是一些广州网民口诛笔伐的对象。原因是他在1月23日参加广州市政协会议时,就房价问题回答说,“政府肯定是想调低房价的,但政府越是想调低,房价就越高;政府越控制大房,人们就越追求大房”。
就在张广宁表示广州会全力以赴压房价的同天上午,温家宝总理刚刚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房地产业对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群众住房条件有着重大作用,必须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温总理提了房地产业调控的四项措施,其中提到要“加强房价监管和调控,抑制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保持合理的价格水平”,“地方各级政府要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和监管切实负起责任”。
今年更早一些时候,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建设部部长汪光焘均就住房问题分别有过“要加大住房供应力度,强化政府责任”、“构建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是政府的责任”的表态。
最近几个月,在各地政府的工作报告和官方表态中,越来越频繁地听到‘住房保障’的字眼。1月份,在连续17个月房价涨幅达两位数的北京,市委书记刘淇表示,政府要在3年内分别建1000万平方米的经济适用房和限价房,从而对房价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而在房价涨幅一度名列前茅的青岛、上海,从政府官员的表态到房价行情均已出现了明显的调整信号。
回顾半年多前,尽管“国六条”及其细则都对地方政府提出了责任要求,然而舆论质疑的焦点却集中在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社会责任上。房地产开发商被视为房价高涨的罪魁祸首,一个极端的例子是题为“全国人民最想打的十个人”在网上被四处转载,被冠上“开发商就是给富人盖房”言论标签的北京地产商任志强赫然在列。任志强在业内有“大炮”和“愤青”之称,留给公众印象最深的是其一力坚称,为富人盖房是市场经济的本义,而为穷人盖房应该是政府的责任,不能转嫁到开发商头上。其时,任志强的表态被视为开发商推卸责任的典型言论。
但从03年到06年底,以北京为代表的国内部分重点城市房价,在宏观调控的锣鼓声中越调越高,以北京为例,根据发改委的统计数据,该市房价涨幅连续17个月在两位数以上。
06年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公布的“国六条”,将调控的首要措施定为“切实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其后九部委出台的“国六条”细则中,出现了“套型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住房(含经济适用住房)面积所占比重,必须达到开发建设总面积的70%以上”这项争议甚广的措施。该政策问世后,有关90平米以下住房所占比重应该按单个项目执行还是按城市统筹协调等细节,产生了众多不同说法。
“其实这个政策对我们开发企业的利润一点影响也没有,反正市场上既然没有别的产品,消费者就只能买小户型,还是一样能卖出去的。关键是政府有没有必要这样强制调控消费需求。”楼忠福表示,“这个政策推出应该有两个目的,一是节约用地,二是降低单套总价,让更多人买得起。其实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可以依靠政府财税政策的倾斜,向高收入阶层征更高的房地产消费税,补贴一部分给中低收入家庭,支持其租赁廉租房或购买经济适用房。”
对这一看法,中国房地产业协会秘书长朱中一解释说。“90平米以下住房占70%以上政策,落脚点主要是贯彻国务院发展节能省地建筑要求,而不是为了调控房价。”
楼忠福则认为,“90平米以下的房子应该更多地以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形态出现。旧城改造是很好的资源,政府本来可以利用起来,”
06年11月,建设部部长汪光焘坦陈,房地产市场运行中还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源于“对政策的认识存在一定差距”。他说,这是一些地区“落实政策不坚决、调控措施不到位”的重要原因。
针对部分城市房价“越调越高”的疑问,楼忠福认为,“通过宏观调控规范房地产市场,目标是没有错的。关键在抑制的方法,供需矛盾还是要靠市场来解决。”他还表示,广厦对开发经济适用房很有兴趣,“经济适用房旱涝保收,为什么不做?只是投标工作要下功夫认真完成。”
“经过几年来各种调控措施的尝试,政府现在已经清晰地认识到,要对解决人民群众住房问题负主要责任的是自己而不是开发商,”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王小映说,“不过,各个地方政府能不能动真格去落实,还有赖于法律法规的出台、政策细节的完善,以及监督机制的到位。”
“开发商现在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前述不愿具名的地方国土局官员则透露,“近半年地方官员人事变动较多,一些和前任较为密切的开发商,现在就可能面临政策变化带来的风险。”